五大方法,教你拆解孩子的情緒地雷
「為何孩子老是容易暴怒」、
「為何孩子的情緒總是這麼差」、
「為何孩子這麼愛哭愛尖叫」…
這幾乎可以說是家長們的熱門留言榜第一名了,而且絕大多數背後的原因,多半是孩子在挫折處理或控制生氣這件事的能力不夠好!
雖然,很多家長也都有意識到這原因,也努力地跟孩子說道理,但很抱歉,其實這時大人越講道理,孩子越覺得你不懂我,只會越生氣。好了!來回幾次後,大人也不耐煩了,也要發飆了,最後就看誰先妥協,但孩子學到了嗎?看起來道理是都會背了,只是下次依然故我,無限輪迴……。
什麼?不能說道理!那該怎麼做呢?
你應該做足這五件事:
一、經驗分享
舉例來說,有一次我兒子很喜歡的玩具車被小朋友弄壞了,他很生氣很生氣,回來一直罵一直罵,簡直就像噴火龍,很多的家長接著應該就會說:「同學不是故意的,他也跟你道歉了呀!你這麼生氣也沒用啊!……」其實……這些話有可能是火上加油呀!
那次我就坐下,抱著我兒子跟他說:「我懂,我小時候也有過一個很喜歡的機器人,你知道那個機器人是我的生日禮物耶!阿公很少買禮物給我耶!有一次我的機器人就被你大姑姑給弄壞了,我好生氣好生氣,我記得我那時候真的好想打人……。」
通常這時候孩子聽到你也懂他,他大概就會打開耳朵聽了,好奇後續。「結果我突然想到,我如果真的打大姑姑,我又會被阿公打,你知道阿公很兇的,而且機器人也不會變好……。」接著我就想到「隔壁的哥哥有很多機器人,搞不好他會修,我就趕快去找他幫忙,結果,最後就真的修好了耶!」
這樣的經驗分享,讓孩子知道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甚至你也帶出了解決策略,比你一直在那邊說「生氣也沒有用…」、「要想辦法呀!」,更能讓孩子冷靜下來並思考正確策略。
二、烏龜理論(馬克‧格林伯格等人於1995年成功應用在學齡前兒童)
永遠記得別在孩子情緒上來時,一直說「你不要再生氣」、「你先冷靜下來、停下來」…,真的,這些話大多數不會造成明顯改變,甚至可能更生氣。
反而可以學學烏龜怎麼做唷!有機會帶著孩子看看烏龜,烏龜被碰到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他第一時間是縮起來呢?其實這不是他膽小唷!而是他在思考,他會停下來想一想,我把它稱為「不反應期」:
「唉呦!我被打到好痛!」
「我現在感覺好生氣、好生氣!」
「小烏龜,加油,深呼吸,一、二、三,人家是不小心打到我的,我也常不小心碰到別人,不生氣,我可以做得到,我很棒!」
「球還給你,我接受你的道歉,但你下次可以小心一點嗎?因為真的好痛好痛唷!」
這個「不反應期」有助於孩子的EQ發展,這才是真的教導孩子控制生氣和衝動,利用這段時間找到適切的解決方式。這是一套大人小孩都適用的策略,可以在平時的睡前故事中教導這樣的烏龜理論,並且在講其他繪本故事時,也能常常帶入角色,引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