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用打罵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
「老師,你覺得我棒嗎?」這天在幼兒園引導一個小班的男孩著色,當我誇獎他有認真畫時,小男孩突然問。
聽到這句話,直覺告訴我,孩子可能因為不專心,學習表現不佳,經常被老師提醒而有挫敗感,需要鼓勵,因此我當然回答「我覺得你很棒呀!」
但沒想到,孩子接著說出的話,卻讓我感到好難過。
「可是我媽媽打我…」天啊!孩子已經不光是挫敗感,而是懷疑自己,自我否定了。
問了孩子的老師才知道,小男孩在家排行老三,媽媽沒方法教也教不動,因此一直以來都採打罵教育,不知道是不是昨天被打比較兇,今天一來就說自己被媽媽打。
小男孩是個隱藏版的特殊生,意思就是老師覺得孩子有狀況,但家長始終覺得是因為孩子皮、不認真、年紀小,因此從未帶去評估或療育。每次遇到這樣的個案都很生氣,家長明明就沒方法教,又不帶孩子尋求專業,結果讓孩子在學校處處受挫折,在家又想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搞到孩子才三歲多,就開始有「習得無助感」的表現出現,不會想要表現好,自我、很多行為問題,孩子未來的學習路還這麼長,真的很無奈。
經常有媽媽私訊自白,「知道不要打孩子,但當下卻忍不住還是動手,事後又好後悔,該怎麼辦?」甚至有媽媽問,她知道打小孩會有不好的影響,但想問有沒有個標準,例如幾歲以前可以打,或打超過幾次才會有影響等。我相信會走到動手這一步,一定是在教養上遇到挫折,沒有方法,這時建議大人就應該積極尋求專業協助。帶孩子評估,不是代表孩子有問題,但一定是大人和孩子的溝通出了問題;帶孩子訓練,不是只有孩子上課,大人也能從中學習教養方法與溝通技巧。
大人對孩子的態度,儘管只是一時氣憤地打罵,也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最戳心的評價,甚至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爛。你的一念之間,決定孩子未來的生活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別等到孩子上了小學,沒有學習動機、叛逆,在後悔就遲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