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紀孩子如何談生死
◆6到10歲如何溝通「死」:
這年紀較具邏輯思考能力,也較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受,他們知道「死亡」就是結束,所以悲痛的反應會更顯著,例如產生拒學、疑心、分離焦慮、退縮、易怒破壞行為等。這時的孩子了解,死亡不是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也會死。
★如何溝通《死》:
在這個年紀,你的傾聽比解說更重要,因為你很難知道孩子已經懂多少了,所以從簡單地問「爺爺死了,你還好嗎…」開始,在傾聽的過程中,釐清孩子對死的認知,一定要讓孩子有機會跟你談談他的感受及恐懼。減少環境變動,給予孩子抒發的出口,可以鼓勵孩子去運動、打球。
◆11~17歲如何溝通「死」:
如同成人般了解甚麼是「死亡」,它代表永久的分離,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死亡,每個人都會死,死亡代表身體構造不在具有功能。若孩子無法了解這個概念,他們就會產生一些負面想法,認為死是懲罰,會有過度的罪惡感。這個年紀的孩子面對所愛的人死亡時,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是我」,並企圖想把「死亡」當成對手來對抗,甚至拒絕接受。
★如何溝通《死》:
雖然他們了解死亡,但卻未像大人一樣會處理感受,開始會害怕自己死亡,會討論這樣的人生公不公平。由於正值青春期,別太過期待孩子會願意跟你討論,因此你的「耐心」很重要。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跟有相關經驗的同儕接觸,當孩子詢問死亡相關的資訊,盡量告知不隱瞞,家長自己要成為好模範,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
大部分人遇到傷心的事,都會認為避開這些話題能讓心情變好些,但這麼做只會讓一切無法溝通,建議爸媽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討論「死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