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紀孩子如何談生死
前陣子有個部落客媽媽因癌症離開,留下4歲的女兒…
這位媽媽在罹癌後,曾交代女兒「以後如果媽媽不在了,你有煩惱可以跟誰誰誰講」,沒想到女兒卻一反常態的哽咽著說:「馬麻你可不可以等我五歲再跟我講,我現在才四歲,可能聽不懂,你不要死掉,這樣我會很傷心……」
不同年紀的孩子,他們對死亡的想像也不同。我們該如何跟不同年紀孩子談死亡呢?
爸媽如何跟不同年紀孩子談死亡?
◆小於2歲如何溝通「死」:
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懂「死」的概念,但他們會察覺「分離」,且觀察到周遭人對失去的情緒反應,孩子因此會表現出退縮、活動量減少、敏感、高需求、易怒。
★如何溝通《死》:
就算是小小孩也能察覺出來似乎發生了甚麼事,因此讓孩子生活維持原有的規律,減少變動是很重要的,避免和主要照顧者分開,提供孩子安全感,2歲內的孩子年紀較小,可用適合孩子能力的語言向他說明死亡,例如「寶貝,愛你的爺爺去天堂了,我們會想念他,對不對?」對比較小的幼兒不要給他太複雜的解釋,太多反而可能造成孩子不必要的聯想與恐懼。
◆2到6歲如何溝通「死」:
開始懂得「死」就是沒有活著,但其實還沒有很清楚「死亡」,認為死亡只是暫時的,會好奇死掉的人在做甚麼。他們能察覺旁人的悲傷,因而努力悲傷或安慰人。由於他們不知道甚麼原因會造成死亡,也不懂死亡是不可逆的,所以會產生一些奇妙的想法或問題,而這些思緒會衍伸出羞愧或恐懼,例如「是不是我說討厭爺爺,爺爺才死掉的」。
★如何溝通《死》:
大人就千萬別用其他的方式溝通,例如「爺爺只是睡著了」,這會讓孩子心中產生誤解,甚至開始恐懼,「爺爺睡著了就不會回來,那萬一我睡著會不會也……」。
直接告訴孩子,「爺爺死了,我們不會再看到爺爺,這不是任何人的錯,是因為他的身體老了,不再繼續工作了,他要去天堂休息了」,盡量用簡單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也可以利用繪本,例如《爺爺的天堂鳥》、《象老爹》,讓孩子了解生病的爺爺,到了天堂,會很快樂,雖然我們很捨不得,但我們也希望爺爺開心,對不對。
這個年紀的孩子面對親人死亡時,同樣也需要減少作息或環境上的變動,讓孩子感到安全與被愛,孩子該有的活動量,也應盡量給予。
(下一頁繼續,如何與6-11歲孩子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