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閱讀理解困難,該怎麼引導?
常有家長問,孩子閱讀理解能力不好怎麼辦?這類的孩子不見得不愛看書,但掌握重點的能力不好,考試時需要閱讀理解的題目,例如數學應用題或國語的閱讀測驗,經常容易錯,低年級的時候或許影響不大,但到了三四年級,社會、自然加進來,對於文字內容無法加以組織整理的孩子,就會很吃虧。
兒童閱讀理解發展6階段
哈佛大學教授Chall將孩子的閱讀發展分為6階段:
1.前閱讀期(0~6歲):這階段孩子會模仿閱讀、一頁一頁翻書閱讀、會認得常見的字或符號,常能預測故事內容或看圖說故事。
2.識字期(6~7歲):閱讀時可能半記半猜,正在學習文字與語音的對應關係。
3.流暢期(7~8歲):閱讀更快速、更準確,,也就是閱讀流暢性增加,會花比較多的注意力在了解文意,此階段是閱讀困難是否有改善的重要時期。
4.閱讀新知期(9~14歲):在此之前是「透過閱讀,學習如何讀」,而從階段開始後就是「透過閱讀來學到各種知識」,此階段初期,是由視聽管道進來的訊息較閱讀快,而後期閱讀會超越用聽講得來的資訊,所以此階段的重點就是,學習如何有效閱讀訊息。因此四年級開始,孩子的閱讀能力好不好,與學業成就的關係相當密切。
5.多元觀點期(15~17歲):閱讀的內容長度與複雜度增加,且觀點多樣化,也學著做批判分析閱讀內容。
6.建構和重建期(18歲以上):會選擇性閱讀,不會全然被動接受作者觀點,自己會分析、綜合、判斷,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閱讀能力好不好,在閱讀時的特質是不一樣的。以下參考(Ciborowski, 1995)
閱讀能力佳者 | 閱讀能力差者 | |
閱讀前 | 1.會針對主題加以思考 2.能大概了解文章主軸 3.對閱讀有動機感興趣。 | 1.不會思考主題 2.不瞭解文章主軸 3.沒有動機不感興趣 |
閱讀中 | 1.能同時注意文字和文意 2.閱讀速度流暢 3.對不懂的文字或內容會想辦法解決 4.閱讀能運用策略幫助理解 | 1.太過專注於文字本身 2.閱讀速度緩慢、吃力 3.遇到不懂的文字或內容,通常想直接放棄 4.閱讀無策略 |
閱讀後 | 1.能將片段的資訊加以組織整理 2.了解重點是什麼 3.對閱讀更有興趣 | 1.無法將片段訊息加以組織整理 2.抓不到重點,反將焦點放在無關緊要的資訊上 3.對閱讀感到反感 |
最近才剛看到一位小四孩子的閱讀心得,閱讀的是介紹馬丁 · 路得 · 金恩的書,聽到這位名人,我們預期孩子的作文內容,應該會提到金恩博士爭取黑人與白人平等的相關論述吧!結果,孩子的作文是從書本內容中東拼西湊,隨意擷取幾句話完成,不僅前後句毫無關聯,連金恩博士最偉大的事蹟也全然未提,朋友孩子過去閱讀能力就不太好,從他的閱讀心得,更可以知道孩子在掌握重點與組織訊息上有困難,並反映在其他方面上,例如寫作。
如何增加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以下不限定是針對閱讀課外書,平常的教課書或其他教材,6歲後,都可以透過以下五個方法來教導:
1.透過多感官引導:
可以教導孩子運動視覺、聽覺、動覺、觸覺,來幫助自己增加文章內容理解,視覺的部分,可以透過圖畫或插圖;聽覺部分,可以透過大聲朗讀,過去研究指出閱讀程度較低的孩子,透過朗讀給與自我語音提示,能增加理解;動覺指的是孩子可以邊指邊念,眼睛也跟著追蹤,能提升專注;觸覺部分除了用手指、用螢光筆或紅筆畫重點,也可以利用尺遮住不必要閱讀的部分避免干擾,如此可以避免漏字跳行,導致文意推敲困難。
2.閱讀素材生活化:
研究發現,只要孩子是因為興趣而讀,其閱讀理解力、字彙、口語能力、文法、聽力與寫作皆會進步,因此提升孩子的閱讀動機是很重要的。對孩子而言,要引起閱讀興趣有,內容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因此當孩子還沒有辦法消化一堆字的橋樑書前,還是可以給孩子繪本或漫畫書,讓孩子能藉由圖片幫助文字理解。如果是新的主題,那麼可以利用孩子的興趣或過去經驗,與主題結合,使孩子主動去學習,例如自然正在學月亮的陰晴圓缺,就可以帶孩子去一趟天文館,孩子有了一些經驗,對於教科書上文字的閱讀就會比較容易。平時也可以多給予孩子與日常生活、時令節慶相關的文章閱讀,孩子覺得熟悉就會想看。
3.圖像化故事結構:
有故事地圖或概念構圖等方法,但其實基本的概念就是透過Who、What、Where、When、Why、How,這幾個要素提問,讓孩子找出答案,用圖像化將重點整理出來,就能幫助理解內容。
▼ 故事結構教學範例圖
4.K-W-L閱讀策略:
K指的是Know,也就是「我知道什麼?」,閱讀前先引導孩子思考,引出孩子的先前知識;W指的是What,也就是「我想找出什麼?」,針對文章的內容,親子可以共同討論,針對這樣的主題,想知道什麼內容,然後開始閱讀,尋找答案;L指的是Learned,也就是「我學會了什麼?」,在閱讀後,思考看看自己學到了些什麼,學習整理,消化訊息。
5.交互討論分享:
透過親子互動對話的方式,搭配幾個問題的方向,包括說說看這內容主要是在說什麼,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針對書本中的內容、圖片、標題提問,引導回答或找出答案,幫助理解;看看是否有閱讀困難的地方,彼此討論可以怎麼解決;閱讀完一頁或一個段落時,討論或預測,解下來可能故事會怎麼發展呢?孩子可能會為了知道自己的推測對不對,而繼續閱讀下去。親子共讀,千萬不要只有一股腦地念,多利用彼此提問、討論,才能營造好的閱讀學習氣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