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交朋友,人際社交問題怎引導?
2. 冷靜:靜觀其變不急著出手
爸爸媽媽聽完孩子的敘述後,不要急於教孩子方法,也不要想說直接介入,要求老師要幫孩子找朋友,或者是讓孩子帶食物、玩具去分享,用物質建立友誼。建議先靜觀其變,也許孩子吐完心事後,隔天什麼事都沒有了,也或許孩子漸漸地就找到方法交朋友了,我們給孩子一個機會自己解決問題。
3. 釐清:和老師聊聊了解狀況
儘管我們不直接教孩子方法,但爸媽還是可以先去了解問題,畢竟父母都會擔心,萬一孩子有狀況,但家長卻沒有及早處理怎麼辦?因此,當孩子反映後,爸爸媽媽可以私下跟老師了解狀況,究竟社交問題是出在有強勢的同儕阻擋?還是孩子本身有那些表現會令同儕疏遠?又或者孩子平常比較晚到早退,沒有多少時間和小朋友自由玩在一起?或是其他原因,跟老師討論,才能知道如何進一步引導。
4. 引導:透過角色扮演練社交
如果問題出在時間,那家長就需要調整孩子的作息,早點到校;如果問題出在其他同儕,那就建議請老師介入;如果是孩子本身有效調整的地方,那麼家長可以先透過相關的繪本引導,並透過角色扮演,演演故事裡面的人物,體會一下,跟小朋友說話時,那些話聽起來比較舒服,那些話聽起來會很令人不開心。有社交問題的孩子,不建議直接讓孩子在團體中磨練,因為孩子就是沒有方法呀,這只會讓孩子有更多受挫的經驗,進而更畏縮、更怕社交,因此務必先引導,再上場。
5. 創造:提供機會學習教朋友
經過幾次角色扮演的演練,就可以讓孩子在爸媽的視線範圍內,實際試試看。爸爸媽媽可以幫孩子找固定的同儕互動,或者是約幾個同學來家裡玩,創造孩子跟同儕社交互動的機會。如果小朋友本身是比較害羞的,那就是爸媽要做給孩子看,在接送孩子的時候,主動跟孩子的同學及爸媽打招呼、交朋友,一起相約假日到附近的公園玩,讓孩子先從小團體開始建立社交能力,有任何狀況爸媽也能從中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眼神互動及對人的反應能力,一直沒有隨著年齡而進步,與人相處也畏畏縮縮,別再認為是孩子太害羞,一定要盡早接受專業醫療的兒童發展評估,獲得早期的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