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為問題小孩,要做對運動來改善
孩子不專心,要多運動;孩子情緒差,要多運動;孩子忘東忘西,要多運動……孩子症頭明明就不一樣,但聽到的建議都是多運動,難道只要「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錯,做對運動才是關鍵。
每種運動對孩子一定都有某方面的益處,但不同的行為問題就是需要不同的運動,之前就有過動的媽媽問,「已經上了這麼久的桌球課,怎麼感覺孩子躁動的問題沒什麼改變」,細問後才知道,孩子打桌球的過程中根本不太費力,但研究指出要改善過動,運動強度至少要中高強度以上,因此這可能就是孩子沒什麼運動效益的原因之一。當然要改善過動絕非光運動就有效,但做對運動絕對是處方之一。
不同行為問題,適合的運動類型也不同
針對幾個孩子常見的行為問題,建議適合多從事的運動如下:
1.好動的孩子,適合羽/網球:研究指出,要改善孩子過動的狀況,要選擇中高強度的有氧活動,也就是心跳會加快,呼吸會變得比較急促,有點喘,會流汗,肌肉會有點累,且是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大約30~40分鐘。而在打羽/網球的過程中,因為一對一,孩子沒有等待空閒的時間,而且需要一直持續來回追球,因此相當適合,當然像跑步、騎腳踏車也可以,只是孩子在運動過程中,是符合上述的運動強度即可。
2.狀況外的孩子,適合棒球:這類孩子常是只注意到自己,而未注意到周遭的變化,玩桌遊時也常需要別人提醒說「欸!輪到你了!」因此孩子需要的是挑戰共同注意力的運動。其實有很多運動都需要共同注意力,例如籃球、足球等,但這些活動通常較激烈,過程中一次要處理的訊息較多、較複雜,對孩子而言,負擔較大。而棒球,只要將規則簡化到3人左右也能玩,一人當投手,一人當打者、一人當野手,每個人各給不同的任務,就連當野手時也需要注意場中狀況,規則簡化,孩子較能有成就感,更樂於參與。此外,像一二三木頭人、老鷹抓小雞、躲避球(內場)、大風吹等活動,也可以多玩。
3.愛生氣的孩子,適合游泳:水的包覆性有助於孩子的情緒調節,中強度有氧運動有助於情緒調節,因此游泳很適合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此外比較規律、調節呼吸的活動也很適合,例如瑜珈、律動、慢跑、跳繩。
》給孩子的8堂情緒課題:生氣、害怕、貪心、說謊、害羞、嫉妒、自卑、委屈
4.慢吞吞的孩子,適合桌球:桌球是節奏相當快的活動,需要很快的反應速度,因此相當適合這類孩子,還不會太打桌球的孩子,也可以從單純的丟接球、丟接飛盤開始。
5.衝動的孩子,適合籃球:擲準是需要控制能力的,再加上籃球需要注意對方的動向而調整自己,這也是一種抑制衝動,除了籃球外,直排輪、其他與擲準相關的活動,也相當適合。
6.易分心的孩子,適合足球:費力的活動過後有助於孩子專心,又有趣,有一個追求的目標在,因此很適合容易分心恍神的孩子,只是通常這類孩子的體能都不太好,因此一開始別讓孩子太累,否則很容易造成反效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