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還愛哭,爸媽要掌握時機教
孩子很愛哭,動不動就哭,一點小事也要哭,明明哭就不能解決問題,講了100遍,遇到事情還是用哭的,到底「玻璃心小孩」該怎麼教?
哭是一種情緒的抒發,所以小baby不論是餓了、累了、不舒服或想找人,通通都用哭的,到了2歲左右,哭的次數會明顯減少,因為語言能力迅速發展。5、6歲以上的孩子,情緒控制的能力又更進步了,雖然疼痛、被拒絕、不順心、怕被罵、懊悔或遇到傷心的事,可能還是會哭,但控制眼淚的能力絕對比小時候進步許多,他們開始會覺得在大家面前哭很丟臉,因此會避免在同儕面前哭。
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就哭,哭的頻率高,不只會令大人受不了,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社交,尤其是大班以上的孩子,很容易被同儕貼上標籤——像小寶寶一樣愛哭,同儕不會傾向找愛哭的孩子玩,到了小學,更要擔心的是,成為被霸凌的對象,而且總是花很多時間在哭,孩子也會錯過許多學習的機會。
孩子長大了還愛哭,要掌握三時機點教
孩子愛哭是有什麼問題嗎?情緒失調?憂鬱?也許是,但大多數的孩子其實是不知道如何調節情緒、不知道如何處理那種不知所措的感覺,因此面對長大還愛哭的孩子,大人要掌握這些時機教導這些事。
一、 平時教:情緒教育成功的關鍵就是預防,因此平時教絕對會比當下教有用。
1.溝通表達:多跟孩子聊天,親子彼此分享今天所發生的事與感受,帶著孩子閱讀,也可以跟孩子討論書中人物的想法、感受,猜猜看書中主角接下來能會做什麼事,孩子聽大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學著表達書中人物的感受、想法,表達自己感受與想法的能力也會提升。
2.情緒調節:可以編幾個朗朗上口的口訣,讓孩子記住,例如「沒辦法就要想辦法」、「哭哭沒有用,要想辦法」、「好難過就去做開心的事」、「好生氣就要去喝水」…等,依照孩子的狀況設計口訣,爸爸媽媽也要表現好的情緒調節行為給孩子看,例如「啊!媽媽檔案沒帶回家,完蛋了,今天沒辦法完成工作了!沒關係,沒辦法就要想辦法…」,說出來讓孩子聽。
3.問題解決:針對孩子常會崩潰的情境,多做情境的討論與演練,讓孩子學習解決方法,不要只是大人直接教,這樣孩子通常記不住,就算記住也只是死背,應該要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確認孩子有思考,這樣遇到問題孩子比較容易運用。
二、當下教:情緒當下,不要說理,重點要放在如何不因情緒讓自己失控。
1.冷靜方法:提醒孩子冷靜的方法,例如喝個水、休息一下、吃點東西、抱抱等等,讓孩子能盡快平靜下來最重要。
2.自我安撫:有些孩子在有情緒時,會需要出力的活動才能讓自己冷靜,可以讓孩子去跑一下、去捏黏土、去丟球、去抱娃娃等都行,平時就要讓孩子知道這些方法可以令自己比較舒服,有情緒當下鼓勵孩子去做。
3.心情轉換:提醒孩子現在是什麼心情,這樣的感受很不舒服,讓孩子知道大人懂他,是不是要努力換個心情,可以想想看怎麼樣會讓自己舒服一點,然後我們再來一起想方法解決。
三、事後教:要孩子不要麼愛哭,這個步驟絕對不能少,每次事件後一定要討論。
1.反省錯誤:帶著孩子一起思考,剛剛用哭的真的有解決問題嗎?結果是你想要的嗎?那你最希望的結果是什麼?想要達成這個結果,可以用甚麼方法呢?
2.解決策略:孩子會哭通常就是因為不知所措,無法處理那樣的情緒,因此帶著孩子思考,可行的解決方式很重要,如果孩子一開始沒方法,就教孩子可行的方法,讓孩子記下,再逐漸帶著孩子應用。
3.步驟演練:這一步很重要,孩子需要實際演練一次,才能把對的方法記下來,而且通常容易受挫的孩子應變能力沒這麼好,因此在演練時,爸媽也需要多幾次脫稿演出,增加孩子的應變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