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更該堅持!3歲後是規矩及溝通年齡
如果妳說2歲孩子,常常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都搞不清楚,是個貓狗不理的trouble two,那3歲後就是,自己的主見變多、堅執而且要大人尊重他們的開始。昨天一個3歲多孩子的媽咪,來天才領袖找我評估,她說:當孩子被說「妳快去收玩具!妳不要再慢吞吞的,否則就不等妳!」時,孩子總是大抓狂,耍賴大哭。但當媽媽改說:「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我要出門了,妳要不要跟?」孩子的狀況就會比較好,孩子似乎吃軟不吃硬。我覺得原因有三個:
1.妳怎樣?妳要怎麼做?這種話,感覺被命令,感覺被威脅,大人自己不喜歡,這一群語言越來越成熟的3歲以後的孩子,開始能感受到,所以直接把他們的情緒叫了出來。
2.我希望…我覺得…,這樣的教養語言,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可以訓練到孩子同理妳的感受,開始了解大人的期待及感覺,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才不會變的什麼都聽不進去。
3.年齡到了3歲以後,孩子自己想要自己做選擇變多,他們希望,大人保留更多的彈性空間來跟他們溝通,如果在教養上,常常一次把話講死,大小規定都沒得商量,會讓孩子沒有台階可下,無能為力的感覺產生後,要嘛就一堆脾氣出來,要嘛就是妳講東,他們偏偏往西去。
對三歲小霸王,規矩要堅持
這就是3歲以後孩子的心理變化,跟2歲又很不一樣,更多親子溝通術,可以看看以下的教養。
之前在超商看到一個爸爸,印象深刻。爸爸身旁大概3歲多的孩子在吵著買小車車,爸爸跟他說「我們是要出來買鮮奶的,不是要買車!」,孩子繼續吵…爸爸再跟他說「我們家裡的車很多了,不能再買了!」,孩子畢竟是孩子,吵得更大聲了…後來,爸爸受不了,也覺得很丟臉,跟孩子說「這是最後一台了,下次不准再要了!」,這個情節,我真的很常被來諮詢的家長問到,這裡面,對三歲多孩子的教養,節節敗退有幾個原因:
(1)當下急著滅火,想要找一個解釋,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最後前後矛盾,讓孩子混淆越聽越火!
(2)忘了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車車以外的東西,孩子的焦點停在自己想要的!所以吵不停~
(3)這是最後一次…這種說法可能講過好多次了,孩子正在預期這種結果
非常能感同身受,面對3歲以上的孩子,爸媽們可能有一種「不得不…」的無奈,可是我必須要說的是,一次的不堅持,除了造就了家中的小汽車博物館,更造就了下一次孩子再用情緒對付爸媽,當起小霸王的機會!該怎麼教呢?訂好原則,千萬別讓你教養弱掉!
延伸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