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打人,不能只教對不起,正確引導的7個教養策略
動手打人:男孩與女孩的教法不同
男孩的衝動,源自大腦的發展未成熟
許多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攻擊行為,而且這樣的差異大約在2歲時就已顯現。這和先天大腦構造男女有別有關,男生天生活動量、衝動性較高,所以相對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罹患過動症、自閉症的比例也比女生來得高。
而女生先天在情感上較為細膩,這種情緒上的複雜性恰好可以管控她的衝動性,因為容易想東想西,就不會貿然採取行動,但這樣的特性也使女生較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此外,根據研究,男女生的攻擊行為模式也有差異,男生多傾向身體上的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樣的差異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外,可能也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社會壓力有關。
男孩女孩打人,教法要不同
教男生:把規則講給孩子聽;教女生:把感受講給孩子聽
因為男孩腦和女孩腦先天就有差異,引導他們降低攻擊行為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當小男生出現攻擊行為時,父母只要直接明白地告訴他打人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即可,可以提高音量,語調上也可較為嚴厲;至於女孩,由於聽覺神經較為敏感,同理心也比男孩發展得快,建議用溫柔的語氣告訴她,被打的人會有什麼感受。
☆男孩版:
「你打他,他會受傷,受傷就要送去醫院打痛痛的針,他的爸爸媽媽也會很生氣來找我們算帳,到時候我們都會被罵,還要賠很多錢,爸爸媽媽就沒有錢買玩具給你了。」
☆女孩版:
「妳知道打人會讓別人痛痛嗎?就像妳上次跌倒流血一樣,妳還記得妳哭了很久嗎?如果妳打人也會讓對方痛痛、哭哭,那是很難過的事情,他可能以後都不會想再跟妳玩了。」
動手打人:小小孩與大小孩的教法不同
由於孩子的發展是先「感覺」「動作」、後「認知」「語言」,因此一般是先出現身體攻擊,爾後才有言語攻擊。
1歲半〜3歲:身體攻擊為主
孩子的攻擊行為最常發生在1歲半以後、3歲以前,因為1、2歲的孩子語言發展尚未成熟,情緒發展會跑在前面,因此當他覺得自己生氣都沒人理的時候,就會用動手來表達不滿並發洩壓力。
2歲以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和外界的互動也較少,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等行為,但實際上並沒有攻擊的想法。
2歲以後,孩子和其他人互動的機會逐漸增加,但卻仍處於「自我中心期」,凡事以自己的想法為優先,不會考慮到他人,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卻搶不到,很可能就會出現推人、打人之類的攻擊行為。
這時期的攻擊行為是以「工具性攻擊」為主,目的只是想獲取好處,不是故意要傷害別人。
4歲以上:言語攻擊出現
到了3、4歲以後,因為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大大提升,能夠以口說的方式來反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因此身體攻擊行為也會逐漸減少,如果孩子到了3、4歲還有傷害別人的行為,父母就要積極地介入矯正,以免養成習慣,將來到了幼兒園引發更多問題。
4、5歲以後的孩子,通常已經能夠清楚地使用語言與他人互動,也愈來愈了解行為的意義,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開始有了自己的解讀,所以「言語攻擊」及「敵意性攻擊」將會出現,會配合語言、刻意想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攻擊行為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學齡前的孩子在面對衝突情境時,反應一般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同理心將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與其想法、感受,配合上更高層次的認知及語言能力來解決問題,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