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不能自己玩?和大人的6種錯誤互動有關!
5. 因為有困難我不知怎麼解決:
從嬰兒時期起,大人給孩子玩具,就急於教孩子怎麼玩,因為我們認為這東西對孩子而言是新的,他不懂,所以要教,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會在不經意間,扼殺了孩子的探索、找方法的能力。因此,隨著年紀增長,面對新的事物或沒把握的事物,就會習慣要找大人陪。
6. 因為愛你愛到想黏著你:
其實,孩子最愛的就是常陪在他身邊的大人,他越愛你,就會想要跟你在一起,這是很正常的,到了小學之後,同儕在孩子的心中越來越重要,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好,自然就比較能自己玩,這就是正常的發展,倘若幼兒都自己玩,甚少找大人互動才要擔心呢!年紀小的孩子,本來需要陪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大人別過度期待。
孩子不能自己玩?教5件事就能自己玩
1. 從小就要尊重孩子「玩」的方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拿到一個玩具,玩的方式可能跟我們想像得不太一樣,例如拆了玩具盒卻一直玩那個盒子,裡面的玩具不怎麼重要。當孩子在探索時,請尊重孩子玩的方式,如果爸媽急著站在指導角度指揮孩子「怎麼玩」,小心扼殺孩子想像力!
2. 提供孩子互動、耐玩的玩具
孩子的玩具並不是越多越好,在選擇玩具的時候,可以注意三大挑選原則:
(1)互動
除有趣以外,我希望有互動功能,才能有教育意義,更能增加智力
(2)跨齡
不同年齡,玩法及變化可以很多,非常耐玩,C/P值就會非常高
(3)輕鬆
有些時候,媽媽需要做家事,孩子如果有可以自己專注玩的玩具,除了讓媽媽可以爭取時間,也可以訓練自己的獨立及玩玩具的持續,這類玩具買來是會讓爸媽比較輕鬆的。
3. 先觀察孩子怎麼玩,再引導變化
有時候爸媽想教孩子正確玩法或跟孩子互動,孩子會很生氣想用自己的方式玩,這時可以先觀察孩子怎麼玩,再從他們的玩法中加入或給意見,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大人很尊重他們的遊戲行為,進而互動得更好。
4. 減少螢幕時間
當孩子喜歡玩手機或平板電腦遊戲,孩子就無法專心做事,甚至一般玩具(積木、拼圖)也不再具有吸引力。不要再讓孩子被動的看螢幕,因為大腦只有在互動遊戲中,神經元連結的最快,孩子必需要動手去做、動眼睛去看、動耳朵去聽、用身體去感覺。
5. 要主動注意、欣賞孩子「玩」
爸媽不干涉孩子玩法,不代表完全不理會孩子,放任他一個人玩。大人可以主動注意、欣賞孩子「玩」,隨時釐清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回應,這對孩子的語言力、情緒力都會有幫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