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一直在吼同一件事嗎?那是因為沒教到孩子心裡面
假日在家,準備帶兩個孩子出門時,一直在玄關蹦蹦跳跳、吵吵鬧鬧的,家裡旁邊剛好住了一個孕媽咪,我跟他們說:「對面叔叔家,阿姨的肚子裡有小寶寶,你們這樣吵,會讓阿姨不舒服、寶寶睡不好。」
弟弟馬上問我:「你怎麼知道?」,我說:「你在媽媽的肚子裡時,社區施工太吵,媽媽就會睡不好很難過。」講了幾次後,兩隻後來就比較收斂了。試想,我當下如果選擇吼罵,雖然這種教養立即見效、讓孩子聽話,卻沒有機會練習感受別人心情的能力。
如果,我們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不太能感受別人的心情,那聽話又有什麼用呢?
讓孩子學習適應環境,而不是替他們選擇環境
之前媒體記者問我,很多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一些不守規矩的小孩在一學習,會被影響,因此選擇孟母三遷!團體中本來就有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我想,會這麼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從小到大,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挑最好的環境,我倒覺得大家可以換種作法:
1:當孩子的玩伴愛生氣或會打人,我們以這些行為當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判斷是非,學習控制情緒,變成受歡迎的孩子!
2:當孩子的玩伴不遵守遊戲規則,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思考並回想,有禮貌及大家喜歡的行為又是什麼?以及分享、輪流、等待的必要性!
3:當孩子的玩伴能力比較弱或年紀小,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去發展同理心及學習照顧關懷,學習當團體中更成熟的角色,而不是一直被照顧的角色!
親愛的爸媽,孩子在成長中,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選擇最舒適的環境,他們需要的是透過經驗,磨鍊出能適應環境及適應更多人的能力,這才是「教養」!
培養理性及感性兼具的做法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理性的人,還是感性的人呢?你是否曾對自己說過,要是我能再理性一點或感性一點就好了?事實上,理性與感性兩種特質各有其優點,且對於人類來說是缺一不可!至於如何取得平衡的秘密,就藏在我們的左右側大腦裡。
每個人受基因影響,固然有其先天傾向的思考模式,但在5歲以前,正是孩子大腦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只要透過適當的教養,每位孩子都有可能成為理性與感性兼具,更棒的自己!
培養感性、理性有3個重要的步驟
1.培養感覺
培養感覺,必須把握0〜2歲的感官運動時期,從小帶孩子多運用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因為他們不可能從父母的言教裡培養出感性。例如:摸沙、摸草是一種感覺,摸完之後訊息傳到大腦,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情緒,那也是感覺,撞到東西會痛,欺負弟弟時媽媽眼睛會瞪過來…,這些都是感覺。
基本上,感性的養成會從培養感覺這件事情打好基礎,再慢慢進步到覺知和認知的部分,1歲多以後,感受就會慢慢從感覺當中發展出來,是一種更複雜的心理狀態,例如:被罵了會傷心難過,或被爸比媽咪抱了會開心,都是一種感受。
2.生活體驗
帶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經驗,因為只有體驗才能衍生出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去故事屋聽故事,可以跟老師有很多互動,或參觀博物館、踏青、聚餐…等,更重要的是,爸比媽咪一定要跟他分享這次體驗的心情、心得以及看到了什麼,這是很重要的步驟。
3.學習表達
表達就是要把自己的感情說出來,因為不說出來,誰也無法了解你的想法,不懂正確表達的孩子,通常只能靠宣洩情緒來表達自我,對情緒發展亦有不良的影響。
如果我們從小沒有這樣教導孩子,孩子的情緒發展就會停留在簡單情緒的處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複雜感情,包括尷尬、忌妒、矛盾…等,4歲以上的孩子需要常常練習表達自我,鼓勵他們把感覺講出來。
例如:為什麼不開心?2歲半的孩子會說:「我生氣,因為他搶我東西。(簡單情緒表達)」4歲的孩子則會說:「因為我最好的朋友去跟別人玩,所以我不開心。(複雜情緒表達)」
當一個4歲的孩子不開心卻只會發脾氣時,爸比媽咪就要反過來檢視自己的教養,是不是總是只用禁止情緒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可以在這麼多人面前生氣嗎?」「可以隨便發脾氣嗎?」卻沒有訓練他們適當地把心情表達出來。從小缺乏練習的孩子,長大後也會不喜歡談感覺,他的感性/理性能力自然比別人低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