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帶寶寶的方法,帶2歲後的孩子!兩歲後玩比吃睡更重要
培養情緒社交能力,學會輪流、共同分享
兩歲孩子遊戲發展會由原本的「獨自遊玩」進階到「旁觀遊戲」、「平行遊戲」,他們開始對其他的同儕有興趣,雖然這時候的孩子還不懂「分享」的本質,但已經有「輪流」的概念囉!
不過爸媽要知道,這不代表孩子立刻就會耐心等待,不會發脾氣唷!這是需要一再引導的。
情緒/社交能力發展
● 提示下,可以「輪流」、「等待」、「不拿別人東西」、「一起使用公眾物品」。
● 感興趣地主動靠近正在遊戲中的同儕,例如玩相似的活動或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 將物品假想成另一種物品,如:鉛筆盒假裝成電話。
● 不能準確估計自己的能力卻堅持要試試看。
● 愛給自己正面的評價。
● 提示下,可以說「謝謝」。
● 愛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 可以和孩子這麼玩
● 假想性遊戲可以激發孩童的創意思考,還有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爸媽可以將孩子平時的耍賴鬧脾氣行為,故意在假想遊戲中演出,讓孩子了解這樣的行為有多不恰當。
● 這階段孩子常會說「不要」,父母要適時地讓孩子為自己的話負責,也要把生活中沒有討論餘地的事情,如睡前刷牙,堅持完成。
● 孩子會有情緒,但不一定理解為什麼。爸媽可以把孩童的情緒和造成的原因說出來,如:奶奶回家了,你很捨不得,所以你哭哭嗎?或者是孩子想睡在「盧小小」,你想睡覺了啦!你就說你想睡了,不用哭呀!這樣可以協助寶寶察覺自己的情緒。
● 一起玩「扮家家酒」,並給予任務,如洗碗、煮湯、切菜,一起分工合作。
● 大人和孩子遊戲也該有正確的「輪流」、「分享」,不該有凡是讓孩子的想法,例如你喜歡吃就通通給你吃,媽媽不用吃。
協助孩子察覺自己情緒很重要,也要幫助孩子理解同儕的情緒及原因,並鼓勵孩子做出正確回應。
面對負面情緒,不要指責,更不是一昧地冷漠忽略,盡量用轉移的方式,並且解釋情緒的原因。孩子唯一的武器就是情緒,所以父母態度要溫柔堅定,講清楚原則,請孩子遵守。
裝個笨爸媽,孩子語言能力會更好
「語言」之所以發展出來,和需求相當有關,如果孩子舉手投足大人立刻就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那孩子根本不需要說呀!語言也和重複練習有關,孩子都愛表現,大人應該刻意創造各種情境,讓孩子主動表達有成就感。
語言、認知能力發展
● 能夠準確說出生活周遭的人名、物名●了解甚至模仿某些聲音是從哪些動物或器材發出
● 辨認出2-4種顏色並說出他們的顏色名稱
● 了解「一個」、「2個」和「全部」的概念
● 依照自己的意思,表達「多一點」或「少一點」
● 了解相反對概念,如多少、大小、長短、高矮等
● 主動用話或動作表示想要拿的東西
● 可以說出主詞+動詞+受詞的句子,例如我要吃餅乾。(2.5歲前)
● 能執行兩步驟指令,例如把盒子打開拿一塊積木給我。(3歲前)
► 可以和孩子這麼玩
● 在日常生活的談話中加入相對概念的內容,如:把大的給我、小的給媽媽
● 孩子或許理解很多概念,但講不出來,要示範正確的句子,並鼓勵寶寶說出來。
● 每天和孩子說日記,例如你今天去哪裡玩?做甚麼事情?吃甚麼?孩子回答得不完整或句子倒裝,大人要用完整句子重述一次,甚至請孩子跟著再說。
● 在給孩子小餅乾或積木,甚至是上下樓梯時,是融入數量概念的最好時機。
● 陪孩子一起看圖卡或故事書,對於孩子已經有初步概念的事物,大人應該要刻意示弱,例如「阿!這動物怎麼鼻子這麼長,他是誰呀!我怎麼忘了!」這樣會激發孩子的興趣與主動表達。
在語言認知學習的過程中,大人的誇大鼓勵相當重要,因為孩子都是愛有成就感的,仔細看看孩子們的偶像巧虎、DORA,是不是總是會停頓下來等孩子回答呢?
所以對於說話慢的孩子,重複練習、耐心等待、鼓勵沒壓力,是相當重要的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