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錯了都先怪別人,自省能力怎麼教?
為何孩子會有錯不先反省,反而怪別人,推卸責任呢?因為沒有人喜歡認錯,孩子當然不例外,對孩子而言,承認錯誤除了要面對事件本身的後果外,可能還會被大人責罵、處罰,而且孩子都希望爸媽覺得自己是很棒的,因此,直覺反應當然是「推卸」!
教孩子自省,大人要注意7件事
如果不希望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個性,要孩子學會自省,在教導時,爸媽要注意這幾件事:
1. 要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論孩子是故意還是無心,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該道歉就道歉、該關心就關心,不是先探究先後順序。
2. 提醒孩子該負的責任是什麼:孩子常常搞不清楚自己該負什麼責任,覺得說一句對不起就好啦!這時就需要大人要引導孩子,學習善後。
3. 引導孩子思考前因後果:就算是對方先動手,也請孩子思考,可能是甚麼原因讓對方動手,在對方動手前,你正在做什麼呢?如果孩子平時有些可能容易令人誤會的行為或言語,也要指出讓孩子明白,你覺得沒什麼,但別人可能是什麼感受。
4.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沒有好的解決策略時,就可能會用其他逃避的方式來解決,例如找藉口、怪別人,因此,在孩子犯錯時,家長要將當下的情境做明確的說明,讓孩子認清自己錯誤的地方,並討論下次該如何改善,必要時可以尋求大人協助。
而平時爸爸媽媽也該帶著孩子一起訂定「明確的」家庭規範,例如玩門就是不對,不管是誰引起的,只要玩門就是不行,如此,在孩子犯錯時,因為規則明確,就能避免孩子怪東怪西的。
5. 大人不要急著仲裁:孩子會想卸責有部分原因就是怕處罰、怕責罵,因此事情當下,大人不需要急著分對錯,進行懲罰,教孩子承擔責任、彌補錯誤會比對錯更重要。
6. 提升孩子的內省智能:所謂的內省智能包含了對自我感覺的察覺,並且利用這個察覺能力來引導自己的行為,進而管理自己的行為。要如何增加孩子的內省智能,首先要幫助孩子辨別自己的情緒,當這個錯誤產生時,你有甚麼感覺,有這個感覺時,你會有甚麼想法,這個想法會讓你想做甚麼事(解決策略),這麼做最後得到的結果會是好的嗎?內省智能不好,孩子可能就會陷入自哀自憐,我怎麼那麼倒楣,怪東怪西。
7. 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語:首先要檢討,我們是不是也在無形中常怪東怪西,例如「你看,都是你,害媽媽來不及上班」,「爸爸你怎麼幫他裝那麼多飯,害他吃不完」,「才超速一點點就開單,這政府也太誇張了」……。
如果我們經常做這樣子的示範,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犯錯時,就會先開始胡亂怪罪,例如明明是自己吃飯不專心,吃太久被罵,卻會說「都是爸爸害的,他裝太多了」,卻不是仔細地分析事情的源頭,下次要如何改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