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不說話,是害羞還是選擇性緘默?
孩子明明在家就可以嘰哩呱啦一直講,但在學校卻都不講話,一開始老師本來以為只是害羞,還在適應,但一兩個月過去,孩子還是不說話,老師問話就僵在那裡,小心,這可能不是害羞,而是選擇性緘默。
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選擇性緘默症歸於焦慮障礙,孩子會在「特定」(針對人或環境)的情境下,因焦慮而不說話,而且持續一個月以上(不限入學的第一個月),不說話的情形會妨礙學業或其他社交上的溝通,且不說話的原因無法歸咎於是對言語不了解或感到不適。選擇性緘默的盛行率在兒童時期是1/140,也就是140位孩子中會有一位選緘的孩子,女生比男生常見。選擇性緘默大多起始於2-6歲,因為在家說話相當正常,因此多半要入學才會引起注意。
選擇性緘默和害羞是不同的,害羞是一種人格特質,通常只要是在不熟悉的場合或人接觸時,就會表現較退縮,需一些時間熟悉,熟悉後,就能溝通對話。但選緘則是發生在特定場合,或甚至特定人,就算已經是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爸爸,也是不說話,表情僵硬或面無表情。通常害羞孩子,在必須說話的情況,還是會說話,但選緘的孩子,可能會連在玩的時候也都沒有聲音,對同儕也不說話,令大家覺得他是個不會說話的孩子。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排擠與誤解,同學會覺得他很怪,不說話;,而疏遠他或嘲笑他,老師可能會從包容,到試著用強硬的方式,然後感到無力,最後放棄;家人可能會從原先的鼓勵孩子,到覺得孩子怎麼這麼拗,而責怪他,甚至最後覺得算了,可能長大就好。可惜,事實上,選擇性緘默若不處理,通常會從幼稚園持續到小學及國中階段。也就是說在此期間選擇性緘默症很少自動痊癒。
因此,選緘應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能避免因長期不語而產生的衍生問題,例如懼學、社交焦慮、憂鬱症等。2018年挪威的研究指出,3-5歲治療成效接近九成,但6-9歲就降為五成。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原因跟症狀可能都不相同,因此如果懷疑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的問題,務必還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此外記住,選擇性緘默是一種焦慮狀態,他需要我們的包容對待,我們的一言一行如果沒有處理正確,反而可能會讓孩子更焦慮而不說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