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衝動控制不佳,現在不教長大問題多!
孩子有衝動行為該如何引導?
1.預先列出目標行為:一開始一定有很多衝動造成的行為問題想改變,建議先從最急切要改變的3~5個行為開始,比較容易成功。
2.建立對行為的自覺:大人認為這個行為不恰當,但孩子未必認為這個行為有問題,因此要建立孩子對行為的自覺,例如孩子可能常常插嘴而不自知,就要在孩子正插嘴時,提醒孩子,現在這樣就是插嘴,讓孩子意識到這個行為就是沒有自制力的行為。
3.共同討論解決方法:以插嘴為例,孩子可能會說,「我現在不說等一下會忘記呀」,或「我又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可以說」,或「我就是忍不住」,大人需要協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請孩子想想有什麼好方法,跟孩子一起討論出的方法,孩子執行的意願會更高。
4.有努力就該被稱讚:有時候,父母看到孩子正向的行為,會覺得這是應該要做的,沒什麼好稱讚,但是,只有看到負向行為才有反應,長期下來,並不會使負向行為都消失,反而造成孩子自尊心低落,親子關係更加緊繃。孩子有努力,儘管只是比平時能在位置上多坐個幾分鐘,只要能好好的肯定他的行為,他一定會更願意控制自己,做得更好。
5.鼓勵多觀察再行動:常提醒孩子多觀察環境、觀察別人正在做什麼,例如在圖書館裡,不要只是一直要孩子安靜,可以請孩子看看周遭的人在做甚麼,感受一下個場所是安靜的還是吵雜的,孩子習慣觀察後,就比較不容易出錯。
6.共同討論行為結果:讓孩子思考有自我控制跟沒有自我控制,其行為結果有沒有不一樣,孩子你喜歡什麼樣的結果呢?所以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7.安排時間減少無聊:通常孩子越不知道要做什麼、越無聊就越容易出問題,因此爸媽需要建立孩子時間規劃的能力,該做的事先做,才有自由時間,而自由時間要做甚麼呢?可以做做你喜歡的事,我們一起想想有什麼吧!
8.換位思考了解感受:要讓孩子了解「你喜歡別人不一定喜歡」很重要,帶著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有什麼影響,會讓人家有甚麼樣的感受,甚至請孩子注意觀察別人的表情,對方看起來喜歡嗎?
9.逐步調整不要貪心:雖然「衝動」看起來是一件事,但可能出現在孩子日常生活各個行為中,不可能一次就能調整全部的行為,而且孩子還會因為生心理的狀態不同,而影響自我控制的能力,例如累了餓了自制力可能就會更差,因此建議逐步調整,不讓孩子因為過多要求而無所適從。
10.透過運動增進控制:很多運動都有增進衝動控制的效果,例如各種球類運動、直排輪,每週至少讓孩子從事3~4次這樣的運動,每次30分鐘~1小時,會有所幫助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