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還不會講話,不要一直再「觀察一下」
通常孩子在1歲前就會有1~2個有意義的單字,1歲半前單字量至少都有5個以上,2歲左右大概都會有簡單的句子,例如媽媽抱抱。1到3歲是孩子語言蓬勃發展的時期,語言發展如果不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與互動。
孩子學說話是一個相當自然的發展,越開心越沒有壓力的狀況下,孩子的聲音才會多,語言自然容易模仿出來,但往往會看到快兩歲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家長因為緊張擔心,開始會一直叫孩子仿說,這無形中帶給孩子相當大的壓力,反而就不開口。不只孩子有壓力,當媽媽的也常因為孩子的發展狀況,而受到家人的質疑,我們就遇過不少來諮詢的媽媽,為了孩子不說話的問題,講一講就哭了,因為家人在言語中,會將孩子不說話的問題歸咎在「是不是媽媽不會教」。
► 推薦閱讀:孩子的語言發展慢,小心是聽力問題!DIY媽媽版檢測
孩子語言發展慢,要留意3不3要原則
孩子的發展本來就是受到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共同影響,因此當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似乎不如同齡孩子,家長就要留意「3不3要」的原則:
1. 不要一直叫他仿說
其實仿說本身沒有錯,愉快的氣氛下鼓勵孩子仿說這是對的,但若是一直叫孩子仿說,往往孩子的感受會像被逼,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不願意說話,因為這樣的互動不有趣,說話好討厭,孩子反而會更逃避。
2. 不要一直再觀察一下
因為發展本來每個孩子的速度就不一樣,尤其講話男孩子本來就會慢些,所以往往家長都會想說再等一下看看,也許只是因為我之前和孩子互動比較少,或者是長輩會說那個誰誰誰以前也是四歲才說話,現在還不是念到博士,其實說穿了,這都是一種逃避的心態,害怕孩子真的有遲緩的事實。真心建議,與其一直等,倒不如先鼓起勇氣去確認,若不是至少大家鬆一口氣,也可以聽聽專業建議怎麼引導,若真的有發展問題,早點接受療育,預後通常會更好。
3. 不要陷入自己不會教的懊惱
主要照顧者心裡有所羈絆,會很難放開心去與孩子互動,甚至容易有情緒失控的情況出現。記住,孩子的發展是受到「先天」與「後天」的影響,孩子不說話絕對不是只因為「你」。
4. 要增加面對面互動
「語言」可說是因為社交而發展出來,因此多互動才能讓孩子知道要利用語言來溝通,而在互動時,家長也要掌握幾個原則,話要精簡、要重複關鍵字、要放慢、要確定孩子有在看、要等待孩子反應,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家長也不要太快做回應,例如孩子手一伸你就直接抱,應該裝傻拖延一下,詢問孩子:你要甚麼?要抱抱?哦!是抱抱嗎?抱抱,下次可以說「抱抱」唷!
5. 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也能刺激大腦語言區的發展,因此在孩子口語未出來的時候,可以教孩子一些肢體語言,而大人在與孩子互動時,豐富的表情變化與肢體語言也相當重要,另外音樂也能刺激語言的發展,所以可以帶著孩子唱唱兒歌,一起做模仿動作,鼓勵歌曲接唱,對孩子的語言發展都會有幫助。
6. 要盡早接受專業評估
雖然大多的小兒科醫師都會建議觀察到兩歲,但如果家長心中有所疑慮,其實也可以盡早帶孩子接受早療評估,不論孩子有沒有慢,都能夠透過評估,讓專業告訴您適合孩子的引導方式,以及早介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