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被打,長大反社會人格機率高!有效處罰這樣做
2.時間暫停,限制活動
把孩子抓到面前來,時間暫停,限制他接下來的活動,請他好好看著你,跟他說你現在非常生氣,因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准嘻皮笑臉,請他自己觀察他做了什麼,”例如他動手,讓人家痛到哭,他喜歡這樣嗎?”
3.罰勞務活動
「收玩具」、「整理家理」、「幫忙當小幫手」等,來換取原諒!
4.禁止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當作懲罰
「亂丟玩具沒收拾好,就不會有再玩下一個遙控車的機會」,「鞋子亂丟,就不要出門,戶外的活動是你自己擔誤的,你越慢,玩的時間及項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還打人,我們得將弟妹跟你隔離一下,因為你動手,他會怕你,你必須嚐到沒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複說出自己下次該做出的好行為!
例如: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動手,或搶人家的東西,邊罰站邊說出「我下次會先問別人,不會先動手!」
別焦慮!七成爸媽有打過孩子
之前一則新聞,看得我怵目驚心!「教養壓力大,幼兒多半被打罵!」,新聞指出,在國內5歲以下的孩子,10個有7個,是被用打的教養長大,爸媽們有不得不的苦衷,讓「不打不成器」的話題,再次浮上檯面。很多家長會在很多演講後直接問我,以前我們也都是被打罵教育長大的,我們心理既沒有創傷,行為的表現也很好,看來以前的打罵教育是對的。現在凡事講道裡,用愛的教育,才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我趕緊澄清說:這是爸媽們對民主教養的定義,有很深的錯誤解讀啊!
第一:我不支持對孩子體罰,因為很少家長可以在心平氣和下,進行體罰,這樣失手的機會非常高。
但孩子有錯,當然可以罵,當然可以處罰,應該讓他們知道爸媽生氣了。如果你不是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體罰,倒不至於因為一次體罰,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終生影響。
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別讓孩子因為被體罰而心生恐懼。
第二:「我們都是打罵教育之下的成功產物」,這句話只看到一部份的孩子,因為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因為你動手了,他跟家的距離變得更遠了,一直在等待長大之後,逃離這一個陰影。
第三:爸媽的教養行為,會影響下一代的教養判斷。打罵教養代代相傳,不是有效教養,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絕非好事。
第四:很多孩子被打了,你問他犯什麼錯?他不一定能說出來!看來被打的當下,只是因為皮肉痛而投降,而跟你說「我下次不敢了~」根本沒有學到什麼經驗及教訓,這絕對不是教養的真正內容。
第五:先跟孩子講道理,再進行處罰,這個順序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緩和爸媽的情緒,降低你動手的機率,做出正確的下一歩判斷;一方面,在刺激孩子思考,同時也讓孩子記住下次不要再犯。
第六:當爸媽的,應該要去找到,除了體罰之外,對孩子最有效的處罰或刺激好行為的方式。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孩子總是能乖乖聽老師的話,而老師也不會出手,所以用對方法,孩子永遠都可以被教育。
打罵,人人都不愛,而且我認為當孩子越大,越不能用打罵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因為孩子的心裡越來越成熟,總是用負面的教育,有時真的會傷了親子關係,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融洽,可能瞬間就像拆毛衣一樣,輕輕一拉就沒了。
讓哭鬧的孩子,學習看見鏡子裡的自己
很多家長,帶著情緒管理很差的小小孩、大小孩來找我,都會問到一題,為什麼也處罰了,卻越大越難控制?
我都會說一句話:長大的過程,孩子看到的如果都是生氣的爸媽,而看不到生氣的自己,那到底我們,是要他改甚麼呢?就像訂正考卷一樣,也要先知道為何錯,再修正成正確的答案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