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的陪伴方法,讓孩子情緒更反彈!
很多孩子在外面表現不錯,可是在家就是歡必霸!多數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吃定爸媽,但,一個銅板敲不響,仔細觀察大人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往往就能找到造成孩子在家脾氣差、情緒壞的可能原因。
我們觀察,很多時候,大人這樣的陪伴方式,出發點其實都是好的,但由於分寸沒拿捏好,太多的控制與限制,可能就變成妨礙孩子的發展,甚至引起孩子的情緒反彈。有哪些錯誤的陪伴行為呢?一起來看看:
1. 限制孩子玩遊戲的方式
2歲多的孩子很喜歡玩煮菜的遊戲,媽媽買了一盒拼圖,想來陪孩子玩,結果孩子是把所有拼圖倒到鍋子去假裝炒菜,有些大人可能就會急忙阻止,甚至限制,這是拼圖,不是拿來炒菜的,但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就可能妨礙孩子的發展。過去研究顯示,與18個月以上的孩子玩,若大人太過主導遊戲方式,會影響幼兒的專注力發展。
2. 強迫孩子要吃多少
大人都可能有大小餐,更何況孩子,差那幾口絕對不會因此餓死或營養不良。儘管媽媽你煮得很辛苦,看到食物剩下來真的很「不舒服」,但把吃飯氣氛弄那麼僵,孩子只會更不喜歡吃,吃飯會有情緒,何必呢?
►推薦閱讀:五分鐘學會,讓小孩好好吃飯的技巧
3. 邊看手機邊陪小孩
孩子是會感受到大人是否有認真陪伴的,而且邊看手機通常就比較不能及時回應孩子,或者是沒看孩子就回應,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是不主動去看大人表情,社會互動的能力變差,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團體中不專心、很做自己。
4. 規定孩子怎麼玩
就像疊積木,就是要組的跟說明書一樣,或跟著大人一起組,孩子無法自我發揮,大人出發是好的,想要孩子學習,但這樣的規定反而可能讓孩子無趣,玩具就玩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