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也不說,太善良的孩子要教這5件事!
小恩從小就不太會與人起爭執,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小恩就算了,去找別的玩具玩,甚至有時小朋友只是靠近想玩,都沒動手,小恩就直接讓給對方,媽媽雖然覺得小恩很善良,但不免擔心,這樣逆來順受的個性,會不會容易被欺負。
果然,上了小學後,小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回家也沒有說,直到媽媽被班上同學的媽媽關心,才知道這件事,媽媽好難過,懷疑自己教錯了,是不是因為從小都教孩子「不可以搶」、「不可以動手」,孩子現在才會被欺負了也不說。
其實這是先天個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很簡單地把孩子的個性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孩子
天生就是比較好勇善鬥,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而且會想要掌控局面,要別人都聽他的,也容易被他人激怒,這一類的孩子很需要被教導情緒管理與同理心。
第二類孩子
一樣很有自己的主張,但他們會尊重他人的權利,會嘗試用溝通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對方聽到自己的想法,來試著解決問題,這應該是大家心中理想的小孩了
第三類孩子
就如同小恩,比較被動,不擅把自己的感受說出口,不懂、不會或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可能會過度焦慮,例如擔心說「不」會讓對方不開心、說「不」感覺很沒禮貌等,結果反而讓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這樣「被動」個性的孩子,在團體中往往比較安靜,怯於在大家面前說話,比較沒自信,覺得自己說的話可能沒有人要聽,因此就算自己有想法、有主張,也不敢說,結果往往成會被欺負的對象,存在著內在焦慮。
面對這樣的孩子,爸媽該怎麼教呢?有五大原則要掌握
1. 教孩子說不要的方法
有些孩子在東西被拿走時,的確會說「不可以」,但聲音小,眼睛沒正視,容易被他人忽略,因此,說不要也是有技巧的,教孩子拒絕時要站直身體,看著對方的眼睛,冷靜且堅定的語氣,用對方聽得清楚的音量,與對方溝通。這是需要練習的,可以讓孩子先練習對家人說、對鏡子說,再漸進的對外人說。
2. 教孩子表達不舒服感受
孩子,你的感受只有你最清楚,仔細聽聽你身體和心理的聲音,並用「當你…,我感覺…,我希望你可以…」的句型來跟對方溝通,例如當你沒跟我說就把我的橡皮擦拿走時,我感覺不被尊重,我希望你可以先問我再拿。當然孩子不可能一教就會,建議平時就要做這樣句型的練習,可以拆開來一個句型一個句型慢慢練,此外,爸爸媽媽也需要常常幫孩子將感受或情緒說出來,並協助孩子歸納與理解,因為孩子不可能天生就知道這樣的感受是甚麼樣的情緒名詞,而大人也多分享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成為孩子學習模仿的榜樣。
3. 教孩子建立好朋友圈
這類孩子需要建立社交圈,和同儕互動,且最好有大人從中引導,因為社交這件事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在天才領袖的社交課程中,我們就會透過情境設計,讓孩子們需要彼此溝通,表達想法,聆聽並同理對方的想法,然後協商出最適合的解決辦法,最後再進行團討,由孩子自己判斷先前的溝通方式和老師引導後的溝通方式,結果哪個好。並且學習交朋友不需要委曲求全,引導孩子發現大家喜歡自己什麼樣的行為,原來別人與自己想的可能不一樣。此外,也建議爸爸媽媽幫孩子篩選一下同儕,能成為固定玩伴更好,正向的社交經驗才有助於孩子在團體中發聲。
4. 教孩子大膽地拒絕
生活中有很多的界線,例如有身體的界線,別人不能隨意碰你的身體;情緒的界線,別人不可以為了取悅他自己而令你不開心;還有法律的界線、道德的界線、上課規範的界限……等,拒絕別人不代表你自私、沒禮貌,你本來就該捍衛你自己的底線或權利,所以你該清楚地讓對方知道哪些事是不容對方侵犯的,你不說,別人不會知道,甚至你的沉默會讓對方誤以為你很喜歡呢!
5. 教孩子建立自我認同
孩子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這類的孩子,家長要去發掘孩子的優勢點,也許孩子不見得有特別的才藝天賦,但孩子可能是心思細膩、觀察力敏銳的,這也都值得讚賞,孩子需要了解自己也有很棒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信心來源,而大人也要多誇獎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誇獎事情的結果,這才是建立孩子自信與自尊最好的辦法,有自信的孩子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