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教,5種狀況別插手
媽媽在管教,不瞭解前因後果,不要任意插手
前兩天路過天才領袖的大廳,看到一個孩子上演肯德基+大法師,哭鬧不休,同事問我:”你怎麼只教媽媽怎麼做,卻不親自露兩手搞定小孩?”,我翻個白眼說”真正的高手,是不輕易出手的。”
雖是一句玩笑話,但,管教,不了解前因後果,真的不要任意插手。有三個原因:
1.插手的,通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很會教,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會教。
2.任意插手,而且只會用討好的方式,往往會讓正在管教的人,威信盡失,整盤弱掉。下次沒有你的討好,媽媽更難教~
3.插手的人,不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就任意下註解,例如”明明是想睡覺有情緒,卻說孩子不上課就不要強迫他上。明明是因為沒有拿到玩具在生氣,卻說他不想吃飯就不要勉強他吃。”這真的不知道在教什麼,完全失去管教的焦點。
另外,教養不是補習,沒有行為速成的方法,溫和的引導最有效。這些都不是什麼大道理,但中不中肯,看官自己判斷了!
五種狀況,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之前另一個媽媽來,說先生跟婆婆在他管教孩子時,總是”好了!你可以不要這樣嗎?”,原因是先生總是覺得媽媽情緒失控,可是媽媽很委屈的說,爸爸根本不了解前因後果,平常也沒在帶孩子,就阻止了他的管教。我覺得有些不對,大家在五種狀況時,請把管教權還給媽媽
1.平常孩子都是媽媽在帶,你不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孩子在不同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及行為
2.孩子違反規定當下,旁人沒有了解前因後果就去阻止媽媽處罰
3.孩子因為知道有靠山,講不聽,故意違反媽媽的底限
4.當白臉出現時,孩子的耍賴及情緒會變得越來越多,明明做的到,都變成做不到,很明顯的感受變本加厲的行為
5.媽媽正在講道理給孩子聽,情緒也沒有失控,是就行為來教,不會失去焦點,就該放手給媽媽教。
EX:你再不收玩具,表示你不珍惜,我就把他送給育幼院有需要的孩子…正確教養
EX:你總是不收玩具,真是個壞小孩,我再也不會買給你…錯誤教養
因為批評品格沒教到,而且你下次還會買給他,這是情緒失控時的氣話。
爸爸如何正確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當個神隊友?
研究也顯示,父親教養的影響有著持久的效力,在五歲時有父親陪伴並且參與照顧的孩子,長大後要比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慈悲心…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