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抱孩子會寵壞他?錯!刻意不抱才會讓孩子更黏
2. 持續地給予孩子愛與支持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應該孩子的「哭」有所回應,肚子餓了餵奶、尿布濕了換尿布、孩子醒著陪伴孩子說話、對孩子微笑等,孩子才會更有信心爭取自己的需求。
3. 玩抓迷藏或躲貓貓的遊戲
把孩子最愛的玩具用毛巾蓋起來再打開,讓孩子知道玩具消失了還是會出現(培養物體恆存的概念),進一步爸爸媽媽躲起來再出現,讓孩子了解分離了還是會再回來的。
4. 確定家中是個安全的環境
孩子能藉由這樣自主的探索建立獨立性與自性心。與其一直跟孩子說「不可以」,倒不如將危險的東西收走,孩子伸手可及的都是安全的物品,孩子才不會一直受挫。
5. 支持孩子的獨立表現
當孩子想要自己來時,大人應該支持適時予以協助,不論孩子多大,當孩子尋求慰藉時,大人也該適當給予,別忘了,孩子是一直需要大人的關懷與注意的(特別是就學的孩子)。
減緩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分離焦慮的8方法
下面八個方法,可以讓孩子的分離焦慮行為較減緩,更快渡過這樣的黑暗期:
1. 練習分離
從短距離、短時間和孩子分開開始,例如廚房和客廳的距離,清楚告知孩子媽媽要去廚房洗碗,一下就過來,讓孩子知道分開會再回來。
這種看得到的分離孩子很可能會哭得讓媽媽自己受不了,媽媽可以利用數數、或唱歌讓孩子了解分開多久媽媽就會回來唷!這樣這段時間孩子的哭泣會減低的。
2. 盡量將分離的時間訂在小睡後或吃飽飯後
因為寳寳在累了或肚子餓時,會讓分離的焦慮更加嚴重。
3. 發展一套「分離」儀式
它可以是很簡單的揮手再見或是goodbye kiss,重點在於每次分離的儀式相同,孩子會感到安心,因為孩子會更快學到這個儀式之後媽媽會再回來。
背著孩子偷偷離開雖然當下孩子不會哭鬧,但當媽媽回到孩子身邊後,孩子必定更緊黏著媽媽,寸步不離深怕一不留神媽媽又消失了,這樣的加倍奉還只會讓你加辛苦唷!
4. 分離時,盡可能讓寳寳待在熟悉的環境,或者讓新環境有熟悉感
可以請保母或其他照顧者到家中照顧寳寳,如果寳寳是必須離開家,那麼讓寳寳能帶著熟悉的物品(如玩具、用品等)陪伴他。
5. 固定的主要照顧者
協助照顧寳寳的照顧者盡可能不要更換,如此不僅照顧者可以較熟悉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能熟悉照顧者。
6. 要離開就離開的乾脆點
清楚地告訴寳寳你要離開了,寳寳完成哪些活動後你就會回來,然後就和寳寳說掰掰。
別在那邊十八相送,孩子只會更長時間處於焦慮,也覺得氣氛詭異是不是你不會再回來,媽媽自己要淡定面對才能感染孩子的情緒。
7. 別讓寳寳看到那些打鬥/恐怖的電視節目
別讓寳寳陪著你看這樣的節目,寳寳也比較不容易感到恐懼害怕。
8. 成功了,就千萬別試著讓步
既然確定寳寳是安全的,就別試著一再讓步,例如”好,媽媽再多抱你一下”,這對分離的適應是毫無幫助的,要設訂好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