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抱孩子會寵壞他?錯!刻意不抱才會讓孩子更黏
當你要和孩子說再見時,你家孩子是否也會大哭大鬧、生氣甚至像無尾熊緊黏不放呢?
這樣的「分離焦慮」是孩子邁向獨立之前的必經過程,通常在孩子一歲前就會出現,有可能持續到兩歲,甚至是四歲(或是四歲左右突然又出現)。
當然每個孩子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分離焦慮的強度可能都不相同,這和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有關係。
孩子「獨立性」的四大發展期
0~6個月的獨立性發展
在寳寳六個月大之前,他只能思考立即性的需求,例如吃喝拉撒睡,他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到自己原來是一個獨立個體,甚至覺得他是和媽媽你連在一起的,所以對鏡中的自己也毫無反應。
直到4~5個月大,他開始慢慢發現,他的一舉一動(例如哭、笑)會引起大人(特別是媽媽你)的注意,這是孩子建立獨立個體的開始,他可以控制大人了!
7~12個月的獨立性發展
在寳寳七個月大左右,他了解他是一個獨立個體了,所以對於媽媽你的分離感到相當焦慮,當你想要離開就會緊黏著你,甚至立刻飆出淚來,只因為–他不知道原來你一定會再回來的。
正因為這個理由,所以千萬別背對著孩子偷溜走,因為孩子不知道你何時會不見,因而更加害怕,因此好好說聲再見吧!
12~24個月的獨立性發展
一到兩歲這段時間,寳寳會不斷地累積過去分離的經驗,到了寳寳約兩歲時,憑著經驗和過去的記憶(如果你有建立起這樣的信任感的話),寳寳將知道你的離開只是一下子,你會再回來的。
因此寳寳只會在分離時表現出有些哀傷,但很快就會平復,且玩得好好的,吃得好睡得好,往往只剩下在外面的媽媽過度焦慮孩子,但知道孩子在媽媽消失的這段時間都很好後,又感到失落罷了!
25~36個月的獨立性發展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想要離開你去探索了,並且不斷地去測試你的底限,例如畫牆壁、玩電腦等,你越是禁止的他越愛去嘗試看看。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會」、「我可以」、「我要自己來」,這就是孩子的「獨立宣言」,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困擾的是孩子的「獨立」,而不再是「分離」了。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安全依附,分離焦慮 (請參考http://bit.ly/2FN2mjp)
安全依附的建立絕對是促進孩子獨立的不二法門,這樣的孩子才能勇於離開媽媽去探索。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