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東怕西,0-12歲安全感建立分齡攻略!
「媽媽,廁所裡好像有鬼」、「我不敢一個人睡」,這時很多大人會脫口說出「這有什麼好怕的!」親愛的爸媽,這是標準的錯誤回答方式啊!如果孩子從小缺乏 安全感 ,爸媽又教錯,長大可能會變得「退縮」、「焦慮」、「不敢嘗試新事物」。
測測看!孩子有沒有「缺乏 安全感 」?
進入主題之前,先來跟大家玩一個小測驗,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多會有這12種表現,你家孩子中幾項?
1、需求高而且過度討關注
2、會避免嘗試新的事物
3、不易入睡或睡不好
4、常有負面情緒
5、容易害怕或焦慮
6、常説我不會、我不行
7、容易擔心東擔心西
8、很多事要大人陪才能做
9、很愛命令人或控制慾強
10、不能接受規則被改變
11、感覺孩子對環境很敏感
12、跟媽媽分開就崩潰
0-12歲安全感建立分齡攻略
0-2歲【安全依附期】建立規律、預先告知
0-2歲的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較為強烈,尤其氣質敏感的孩子,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容易有焦慮及愛哭的行為。
如果是這類型的孩子,爸媽就要培養一個固定、規律的時間表,以接送孩子去托兒所為例,例如:早上七點半送孩子上學,下午四點半接孩子回家,都要在固定時間內不要超過時間接送。要處理事情前,例如:做家事、煮飯…等,都預先跟孩子說,讓他知道媽媽在忙的事情,以降低孩子找不到媽媽,或覺得有被丟棄的感覺。
2-4歲【安全感基礎期】正向鼓勵、安心話語
2-4歲的孩子,逐漸增加語言及認知發展,可多用正向鼓勵的方式,例如:「寶貝很棒喔!有乖乖上學等媽媽來接,今天老師也有誇獎你很棒喔!」用肯定的方式,讓孩子建立「我可以」的自信表現,增加安全感。
另外,多給予孩子安心話語,例如當孩子無法獨自睡覺,或嘗試新事物時:「媽媽一直都在你的身邊,你再試一次看看,就會成功。」以減少孩子不必要的焦慮感。
4-6歲【關係形成期】協助情感表達、同伴關係
4-6歲已開始融入團體生活(幼稚園、才藝班、自學社團…),安全感較差的孩子,容易會有避免嘗試及退縮的行為,常會以「我不會、我不行」來逃避。
這時候,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多表達出自己的害怕及不敢嘗試的原因,例如:「我覺得這個好難」、「我害怕自己做不好」、「我對這個沒有興趣」…讓老師或同學,知道他的挫折及問題在哪,再一起尋求解決方法,建立同伴關係。
7-12歲【人格發展期】同理感受、增加聊天時間
7-1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培養獨立思考的性格,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格特質及表達方式,這時候難免會有堅持己見,甚至控制欲強的問題產生。(例如: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不能被改變,也不易接納他人觀點。)
當孩子有這類的問題產生,建議爸媽多用引導、提問式的溝通法,例如:「你覺得小華堅持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他跟你的看法不同?」等方式來刺激孩子思考,而非說教式直接告訴他答案,或是教他應該怎麼做。從被動化為主動,以增加聊天的時間,讓孩子去同理他人的感受,及換位思考的能力。
給孩子安全感,別只說「不要怕」,還要多說這13句
有時候,對孩子說「不要怕、要勇敢」,反而提醒了孩子更注意恐懼這件事,升高了敏感度與防禦的機制,情緒一崩潰,最後就覆水難收了。反過來,如果不過度提醒勇敢,不否定他的害怕情緒,嘗試先轉移注意力到其他的地方,或同理他的感受,在他原先看來害怕的事,好像就不那麼可怕了!
接下來,我要來送家長一套「我不害怕」絕招卡,讓你用正確的方法教,孩子就不會再怕東怕西。
安心話語1 : 「我在這裡,我保護你!」
當孩子感到焦慮、擔心時,會比平常更容易感受到害怕,也更容易將事情看得更糟糕。
這句安心話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舒緩緊張,特別是在他們情緒失控,處於高度緊張害怕時,安心話語更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