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打人,2歳前就要教!
【小小孩不打人教養8方法】
1.斷絕環境中的模仿源:
盡可能在孩子未建立好同理心(大約5歲)之前不要接觸任何有關暴力的遊戲、影片會甚至和會打人的孩子一同遊戲,雖然很多家長都會告訴我,他們都有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
但對於年紀小,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你越是告誡,他們越是想嘗試,他們就是這麼衝動,不會想到這個舉動帶給別人的感受是甚麼,更加不會有感同身受這件事,所以預防勝於治療。
2.大人越是生氣時越要冷靜:
”打”這個懲罰方式絕對不適用於這個年紀的孩子,當孩子做錯時,大人可以冷靜的要求孩子”你被判出場了,你犯規打人,請去隔離區罰站”。
大人的情緒千萬不要隨著孩子一起高漲,因為你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你的情緒控制能力,孩子才不會情緒一來就衝動的出現攻擊行為。
3.如果可以請在孩子打人前阻止他:
利用「紅綠燈」的概念教導孩子面對事情的處理方式:
(紅燈)您抓住孩子的手,停住孩子的動作
(黃燈)讓孩子想想看這個舉動可以嗎?引導孩子想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綠燈)讓孩子去執行對的行為。
例如孩子玩具被搶,可以教導孩子說”這是我的玩具,請先還給我”。
4.應重覆演練對的行為:
如果孩子已經打人了,除了請孩子道歉,也要請孩子重新演練一次正確的應對方式,才不會一碰到類似狀況,孩子只會用打人的方式回應。
5.找到發洩管道:
平常也能幫孩子找到可以宣洩的活動,像是揉紙、拉黏土、打球等等
6.衝動控制遊戲:
有些遊戲也可平時在家玩,增加孩子控制自已行為的能力。
例如:1.2.3木頭人(指令要簡單點,媽媽一回頭,就蹲下)、鏡子遊戲(媽媽摸鼻子,孩子就要摸鼻子)。
7.增加感覺統合刺激:
增加活動量(每天應有一小時的大肢體活動),刺激本體覺及前庭覺,穩定情緒。
透過觸覺刷或觸覺黏土的遊戲活動,穩定情緒,增加專注力。積木、攀爬等活動,增加觀察力及釋放放孩子的體力精力。
8.故事教學:
利用繪本或觸覺布書,加強孩子情緒表達能力,也加強觸覺辨識及觸覺調整的能力,例如感覺統合操作布書,繪本如我介紹過的,家有生氣小恐龍、我的感覺等……關於情緒表達的書都很適合來來引導情緒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