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教養OUT:現代爸媽必學的親子溝通術
孩子哭鬧,別說:再也不帶你出來了
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兒童發展醫學王宏哲
帶孩子出門,不管是坐車、吃飯、或去逛個街,小孩常可能因為沒耐心、或想得到甚麼、或想睡覺,有哭鬧及歡必霸的行為。在百貨公司看到好幾次,鬼靈精怪的孩子,總是死賴著不走,那管你父母什麼面子不面子的,東西馬上就要,不然就路倒,哭到歇斯底里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接下來我就開始捏一把冷汗了,不是孩子的情緒反應,而是父母會如何出招,而最常聽到的就是:「我下次再也不帶你出來了!」
有講過的請舉手!!
這句話,我必須要誠實的跟你說,是一句無效教養的話,而且經常有副作用,因為3個原因:
1. 你一定做不到「再也不帶孩子出來」,所以你讓自己變成言而無信的爸媽。
2. 如果你面對的是小小孩,孩子會覺得他的負面情緒,被火上加油,可能會更不可收拾;如果你面對的是比較大一點的孩子,他會覺得你每次都只是說說的而已,也可能不會就此善罷甘休。
3. 你說了這句話,表面上好像有把自己的憤怒宣洩出來,但實際上,這類的負向語言,會勾起你過去同樣挫敗的畫面,激怒你自己,卻減少了理性的觀察。
這時你可能會說,理智線都斷掉了,哪還有什麼好溝通的?
且慢!還有好多招術沒有試,怎麼這麼快就跳到親子硬碰硬呢?我希望大家都身教,做高EQ父母,所以來教大家一些親子溝通術。
記得棉花糖實驗嗎?實驗人員給小孩們一顆棉花糖,也給他一個選擇:現在就吃,只能吃這一個;要是等一會兒再吃,可以吃兩個。結果發現孩子怎麼做,竟然跟他日後的行為及人格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棉花糖實驗之父、知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是全球研究自我控制的權威,透過源於棉花糖實驗的長期研究成果,他發現了自我控制的機制與掌握此機制之祕訣;並證明延遲享受的能力,是追求成功人生的重要關鍵,可根據此種能力的有無,來預測當事人日後在學術能力測驗(SAT)的成績、是否表現出更好的社交與認知功能、是否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能否感受到較高的自我價值感等等。
孩子很沒有耐心、馬上要,該怎麼辦?
小孩的專注力有限,無法等待,心急沒有耐心,久了養成發脾氣的習慣,一個個變成情緒小霸王。我覺得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親子溝通,並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這樣會讓爸媽出門不必提心吊膽。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並不是直接跟孩子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就可以搞定一切的,錯誤的回應,有時候反而讓孩子的情緒更強烈。5大親子溝通術,讓大家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