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哭泣時,叫他不要哭,反而容易沒自信
每當孩子哭,尤其是2~6歲的孩子,你最常回應的話是什麼呢?
昨天在社區樓下看到一個小女孩在哭,大約4歲吧,當時媽媽的反應是:「我不是已經跟你說不要哭了,你一直哭,我怎麼知道你要幹嘛!」
我們似乎很容易對一個正在哭的孩子說出「不要哭!」,因為我們期待他主動告訴我們發生甚麼事,我們才能解決,而不是用哭的,但殊不知,對孩子而言,他們的哭多半是一種情緒的抒發或宣洩,其實,大人在感到壓力很大時也會想哭,因為適度哭泣能幫助解除心理壓力。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不要哭」,會讓孩子感到他的情緒被否定,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情緒忽略」。經常被情緒否定的孩子,會覺得「我的情緒不重要」,會更無法理解、信任自己的情緒,容易衍生出一些情緒行為問題,例如低自信、躁動、焦慮、退縮、冷漠等,而長大後,也容易有空虛、暴怒、不易與人親近等狀況。
當孩子有下列狀況時,就會讓孩子特別容易脆弱想哭,爸媽不妨先解決或預防這些狀況,就能減少孩子哭泣。
孩子常哭的七大狀況
狀況1、孩子覺得一直被要求:
例如下課回來,孩子一下被要求去寫作業,一下被要求去洗澡,一下被要求把書包收好,一下被要求收玩具……,孩子就可能在某一個莫名的時間突然哭泣,令大人摸不著頭緒。
狀況2、孩子其實肚子餓了:
孩子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和「餓」有關,這是需要大人協助建立經驗的,因此當孩子情緒不好,離剛剛進食又有點時間,可以試著提供一點食物,孩子心情會平穩些,此時也要讓孩子明白,「你有沒有發現你吃完東西後,就沒那麼失控了」,下次記得,有這種感覺時就要去吃點東西,讓你維持好情緒。
狀況3、孩子身體疲累了:
累了大腦控制力就會變差,越低幼的孩子越是如此,但很少孩子累了會去主動休息,因此大人在安排孩子活動時,建議預先就要將小憩時間安排進去。
狀況4、孩子感到有壓力:
例如剛上學、剛從保母家帶回來住、或多了新手足等,孩子會因為需要適應而有壓力,這時很容易愛哭,如果這時候說「不要哭」那真的是否定孩子的情緒了。大人應該要了解孩子的壓力源在哪裡,給予更多的陪伴,引導紓壓的方式,順利適應。
(下一頁繼續,給孩子的安全感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