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媽媽的第六感,別用不耐煩的方式溝通
前陣子來了一個小一的孩子,媽媽說孩子不想讀書寫字,安親班老師也說他寫字很慢,讀書也很躁動不專心,怎麼教都教不來。媽媽一直覺得不對勁很擔心,但爸爸總吐槽說:「我小時候也這樣!」、「會讀就是會讀、不會讀逼也沒用」、「是安親班盯太緊」、「你想太多」、「你沒耐心」……結果,我評估完發現,孩子真的有視聽覺專注力缺失問題、有書寫障礙、感統失調、衝動控制不成熟等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干擾,讓孩子的學習缺乏成就感,自然就逃避寫字跟閱讀,所以根本不是孩子不會讀書。好在有及早發現,如果都不管他,可能會發展成學習障礙。
我跟媽媽說,他才小一,但他的學習充滿了挫折感,當然不想要讀書寫字,久了後就越來越跟不上。這時媽媽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第六感是對的,孩子果然有些問題。」後來,孩子接受了一些短期的課程訓練,專注力及讀寫能力都提升了,暴躁情緒也慢慢平穩了。
其實,這個差一點就變成學習障礙的案例,我最想講的不是孩子,反而是夫妻中間的溝通。每一位母親有她天生的第六感,對孩子的觀察比較敏銳,用感性來教小孩;而父親善於理性分析,從道理來教小孩。父母有不同的教養天性,沒有誰對誰錯,但是如果有一方太過主觀,太過強勢,常常不觀察就打槍對方「不可能!」、「你想太多」、「你有毛病」、「我說的算」、「這有什麼關係?我小時候也這樣」……這些溝通,其實都不是溝通,很多都是鐵齒、自以為是、過於主觀的教養行為,常常不利於夫妻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影響到親子關係,甚至我也常常在臨床上發現,因為有一方太強勢、太鐵齒、無法溝通,而錯過了孩子的發展關鍵期。
尊重媽媽的第六感,別用不耐煩的方式對話。兩性之間,對孩子觀察的點真的不一樣,要彼此溝通,對孩子才是最好。尊重孩子的媽,尊重媽媽的觀察,是不是很重要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