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抱怨不公平,爸媽注意別教錯!
4. 提醒孩子著重能掌握的地方:
有些事情本身就是不公平,例如哥哥抱怨,「弟弟一年級功課少,可以有好多時間玩,我三年級功課比較多…」,這種事情永遠不可能公平,千萬別回孩子,「你一年級的時候還不是一樣…」,應該要引導孩子正視現況,「對,三年級功課真的比較多,不過我認為與其一直花時間不開心,倒不如想想看,有甚麼方法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許我們一起來安排一下計畫表,讓作業及其他該做的事能更快完成…。你要知道,孩子抱怨歸抱怨,但當他發現他在不開心地當下,有你的支持與陪伴,他也會變得比較能轉換心情,積極面對。
5. 不要大小事都跟孩子討論公平:
一歲多的孩子,儘管不太會說話,就知道「公平」,所以會要求多的餅乾、大的蛋糕,這時大人多半就會順著孩子。但,三四歲以後的孩子,就該開始教孩子面對不公平這件事,以切蛋糕為例,孩子可能會計較爸爸的蛋糕比較大,雖然這件事很好解決,大人退一步就好,再切一塊大的給孩子,但,或許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不需要每件事都處理到超級公平,大人應該要把握這樣的機會,教導孩子學習面對不公平,允許孩子表達挫折。如果大人為了怕糾紛,每件事都力求超級公平(尤其是數值或體積等實際面的),孩子更會學到每件事都要吵公不公平。
6. 不要被孩子牽著走:
「媽媽,老師說班長讓女生當,副班長讓男生當,我覺得好不公平,為何男生就不能當班長」,家長千萬別順著孩子說,「對,這樣好像沒有很公平」。當孩子在抱怨不公平事件時,家長千萬別急著判斷是不是真的不公平,反而是要引導孩子站在老師的立場思考,為何位老師會做這個決定,你覺得可能原因是…。當孩子抱怨不公平時,大人別輕易陷入不公平的議題中。
7. 教導同理心,以身作則
很多事情,當你覺得公平時,另一方可能就覺得不公平了,例如前面討論過的飲料事件,例如哥哥的葡萄汁價錢是弟弟優酪乳的兩倍,所以弟弟覺得不公平,弟弟吵著要喝兩罐優酪乳,但這樣哥哥是否就覺得不公平了呢?因此,在爭論公不公平時,要引導孩子考量對方的感受。而大人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例如媽媽雖然做的家事比較多,爸爸做的比較少,但媽媽沒有覺得不公平,因為…,大人多分享想法,也以身作則,孩子更會學會同理。
8. 鼓勵孩子適時爭取公平
勸孩子接受不公平,並不是教孩子退讓唷,而是要先教孩子與不公平的挫折情緒相處,才能更有智慧的分析,這件事情可以如何有智慧的爭取更公平的結果,公不公平沒有絕對值,只有相對值,例如球賽,可能會遇到判決不公平,這時候不該是接受不公平,也不該是有情緒的去抗議不公平,反倒扣了個不尊重裁判的罪名,而是要有智慧的收起情緒,提出異議去爭取,才可能得到好結果。
最後,要記得,當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時,爸媽最重要的是要用同理且鼓勵的心,教導孩子,孩子未來才能用強壯的心智能力去面對社會上的種種不公平!
延伸閱讀>> 90%手足因為「不公平」而爭吵!父母必學的五溝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