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抱怨不公平,爸媽注意別教錯!
“不公平!”
很多孩子很愛計較,抱怨不公平,爸媽要怎麼引導?不論是3歲小孩,還是13歲,不論怎麼處理,永遠都有一方覺得 不公平,非得要搞到爸媽火都上來,強勢去停止。當小孩抱怨不公平,到底要怎麼教?
其實大人都知道,這世界很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但如果大人就這麼直白地告訴孩子「這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你要學著接受」,小心,孩子會覺得很受挫,覺得他完全沒辦法掌控他的世界,這是一種無助的感覺,孩子容易發展出被害者心理,覺得自己很可憐;但,如果都是教他「那你覺得要怎麼樣才叫做公平」,感覺上很好,讓孩子自己想辦法爭取,但孩子也有可能會發展出凡事都要照他的意思做,變控制慾很強的人。
那到底要怎麼教?過猶不及都不好,其實大人很容易在孩子吵不公平時,直接就先做了判斷,認為能處理就處理,大人能退讓就退讓,只要小孩不吵就好,所以大人多半是努力去做讓孩子覺得公平,但其實,處理不公平,爸媽要謹記下面八大原則:
1. 讓孩子明白「公平」≠「相等」:
孩子心中的公平,跟大人想得不太一樣,它們多半是要實體上的公平,例如已經說好在車上,兩個孩子輪流選歌撥放,一人一首,但孩子還是會吵:「不公平,他的歌長度比我長,我才兩分鐘,他的有三分鐘…」,在小孩的世界,公平的定義就是相等,所以連輪流聽歌,也要計較歌曲長短,連陪伴閱讀,也較計較書的頁數或時間差幾秒…,看似合理,但其實不盡然。
很多事情是不能用數字來衡量價值的,例如同樣喝飲料,葡萄汁和優酪乳,這兩者單價不同、容量也不同,但哥哥你愛喝的是葡萄汁,弟弟愛喝的是優酪乳,如果要公平,兩個人都給優酪乳或兩個人都給葡萄汁,這樣雙方會比較開心嗎?引導孩子了解公不公平這件是,還要考慮到每個人的感受,所以「公平」≠數字或體積上的「相等」。
2. 幫孩子把他的感覺說出來:
不公平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挫折的感覺,所以在第一時間,孩子需要的是同理,而不是道理。在發生不公平事件時,其實大人多少心裡有底,有些事本來就是不可能公平,在這當下急著說教,孩子是不可能聽得進去的。因此,謹記,孩子越有情緒,大人要越慢,我們幫孩子釐清現在的感覺是甚麼,以前面的歌曲長短為例,「你這麼生氣是因為你很想要趕快聽到你喜歡的歌嗎?媽媽了解那種很想要快點得到自己喜歡東西的心情……」,聽到這些話,孩子情緒通常就會降下來,因為他發現你懂他,當孩子耳朵打開了,這時候再慢慢引導說教也不遲。
3. 教孩子和挫折和平共處:
孩子抱怨不公平時,別急著告訴孩子,「這本來就不可能公平!」這樣的語言可能會讓孩子更崩潰,換個說法,「嗯!有些事情好像真的很難公平耶」,媽媽以前也覺得外公外婆不公平,「為什麼哥哥要考試,就連我都不可以玩了」,當下我真的覺得很不公平,很生氣,花了好多時間跟外公外婆抗議,但後來我發現,我好笨,我浪費了好多時間不開心,其實開不開心都是看自己怎麼想,不開心時可以去做做會令自己開心的事情。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故事,孩子會發現,原來不是只有他有這樣的感覺,媽媽也是,媽媽做得到,我一定也可以。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