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拖拖拉拉,原來是因為這些……
「快點!起床拖、上學拖、寫功課拖、洗澡拖、睡覺也在拖,孩子你怎麼這麼會拖~~」這些話當媽的應該很常說!
到底孩子為何這麼會拖拖拉拉?其實原因有很多,了解原因才有辦法治孩子的「拖延症」:
1. 失敗經驗太多,沒成就感就會拖: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對於自己較不在行的事,就會拖,例如不善邏輯思考的孩子,數學作業就容易拖到最後才要動,這是因為,孩子知道這些事會令他挫折,沒成就感,覺得自己不行,就不想做。
此時,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跟你一起挑戰,把困難的事情簡化成多個步驟,讓孩子逐步學習,降低目標,給予獎勵,以獲得成就感,重拾信心。
2. 環境令人分心,無法專心就會拖:
當孩子無法專心在要執行的那件事,一下看到A就去玩A,一下聽到B就去碰B,這樣原本該做的事一定就會被拖。
此時,要先控管環境,將可能讓孩子分心的干擾源移除,所以,不想讓孩子吃飯拖、寫作業拖,那我們就要時時跟孩子一起把書桌、餐桌收拾乾淨,沒用到的東西不要放在視線範圍內。
3. 討厭被人命令,不能做自己就會拖:
孩子一回到家,就被催「去洗手」、「把書包放好」、「去吃飯」、「去洗澡」、「去睡覺」…,孩子每當想要好好玩個玩具,又會被大人催去做下一件事,這種感覺真的很討厭,就變成你越催,我越拖。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給孩子一張checklist—回家要做的事,並跟孩子溝通好,你不喜歡媽媽提醒,那就主動把事情做完,做完在表上打勾,你越快完成,剩下就是你的自由時間,你想要做的事也不會被媽媽一直打斷。
4. 同時有太多事情,不會規劃會拖:
大人其實也會如此,當事情都堆在一起,到底要先做哪一件,好煩,算了,休息一下再做。孩子也會如此,所以當功課一多,要寫、要複習、要預習,孩子不知道怎麼安排,就乾脆拖著不想面對。
此時,大人要教導孩子規劃的能力,帶著孩子學會分析事情的輕重緩急,低年級時,時間規畫都是一天一天看,但到了中高年級,課業變重,就要教孩子一周一周來規劃事情,例如知道每週四讀整天沒時間複習隔天的英文,就要把複習的事提前到周三或假日先完成。
5. 沒時間觀念,覺得還早就會拖:
這在寒暑假時應該最有感,催孩子寫作業,都會回一句,還有三週才開學,時間還很多耶!這其實就是有名的帕金森定律–工作總會填滿它可用的完成時間。也就是說「就算給再多的時間,人總會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
此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訂定計畫表,把該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都列出來,該做的事盡快完成就有越多的時間可以做想做的事,只要能按照計畫表完成,就該給予一點獎勵,記得帶給孩子「今日事,今日畢」的觀念,欠債是要還的。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