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孩子上學分離焦慮,父母要做十種「安心保證」
NG8.不要再一直問我幾點接了
幾點可以見到媽媽,這件事對新生來說,相當重要!
所以,當你動氣叫孩子不要再問了,孩子很可能覺得,你是不是反悔了,反而變得更焦慮緊張。
父母這樣說》「○點一定會來接你!」一定要準時接孩子
我自己的孩子,大概會鬼打強問我50次,其實不見得完全是他們對爸媽的信心不足,而是,一旦聽到了「4點來接」、「5點來接」,會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會讓孩子覺得你不是在敷衍他。
NG9.在學校一定要乖乖吃飯
我經常在討論孩子的飲食問題,因為台灣的孩子,吃飯吃的壓力很大,吃得很不好。
上學有環境要適應,上學有陌生老師同學要適應,已經夠忙了,還提早提醒孩子,學校裡有一個”吃飯時間”,讓你不能囂張,不讓像在家一樣當大爺,這是很不必要的事。
父母這樣做》不用特別強調孩子在校生活要守規矩
順其自然,讓老師去教,孩子看到其他人吃,自己就會跟著吃了。不需要你不斷提醒,要乖乖吃飯喔、要乖乖睡午覺唷!
如果第一天今天做不好,那豈不是不乖,那明天怎麼會想去呢?所以,家長不該過度放大。
NG10.在學校要專心聽老師的話
幼兒園是去玩的,就算是小一,也是快快樂樂的去玩中學。
「專心聽老師」,我覺得可以提醒,但不要一直提醒,因為這要可能讓孩子想像老師是很嚴肅的、很結構教育的、很不能溝通的。
父母這樣說》「你多了一個玩伴,可以開開心心一起玩!」
我倒希望跟幼兒園新生說「今天起,你多了一個玩伴,那就是學校的老師,他會開開心心陪你們,希望你們也很開開心心跟他們玩」。
而小一新生我會說,「小學老師,可以告訴你好多爸媽不知道及有趣的知識,讓你懂很多,開心去聽,我們回來一起分享,你可以教媽媽!」
什麼是幼兒分離焦慮行為?
1. 拒絕上學
毫無理由的害怕上學,想盡辦法待在家中。
2. 不肯睡覺
因為害怕睡覺時的獨處或害怕做分離有關的噩夢,甚至因為睡醒了就要上學而不願睡。
3. 抱怨生病了,如頭痛、肚子痛
在分離的前夕,孩子會抱怨他生病了。
4. 緊黏照顧者
孩子可能會如影隨形的跟著你,特別在你想要離開時緊黏著你。
5. 不讓爸爸媽媽上班
孩子每到特定的時間就很焦慮,例如早上起床、媽媽要去上班、車子快到幼兒園的時候就尖叫大哭。
幼兒分離焦慮出現的原因
1. 環境改變
例如換新家、上學或日托場所、多了弟弟妹妹等,都可能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
2. 壓力
換學校、失去愛的人(包括寵物)、父母吵架、有個生病的手足、同學嘲笑等都有可能引起分離焦慮。
3. 過度保護的家長
家長自身的焦慮也會影響孩子,就像傳染病一樣,讓孩子也產生分離的焦慮。
4. 孩子本身的氣質及經驗
有些孩子本來就是觀察型、適應時間需要比較長,還沒有準備好就被丟包,孩子會容易恐懼及焦慮。
5. 孩子覺得環境刺激不能滿足
孩子越來越大後,吃睡不能滿足,探索行為變多,也需要大量的遊戲刺激,有些孩子不想爸爸媽媽去上班,其實是想要爸爸媽媽陪玩,但無法表達得很清楚,只好用一哭二鬧來阻擋。
解決分離焦慮,該怎麼跟孩子談?
1.你自己要先充分了解分離焦慮
理解孩子分離焦慮產生的原因,你就能同理孩子的感受而支持孩子。
2.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已經表示獨處的害怕時,傾聽絕對是讓孩子更有勇氣的方法,辱罵、嘲笑、嫌棄、生氣只會讓孩子更沒安全感。
例如「你羞羞臉,這麼大了還這樣」、「我不管你了,你跟老師進去,我還有很多事要做」,這只會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愛,更怕失去你。
3.用同理的方式和孩子談論分離這件事
例如「媽媽知道你覺得進去學校就看不到媽媽了感到很害怕,可是你看學校有好多好玩的玩具、好多同學、還有你心愛的玩偶陪著你耶!」
「你只要吃完午餐、睡覺起來、聽完故事、吃完下午的點心媽媽就會來接你了耶!你看每次媽媽是不是都短針指到4就會來接你,昨天也是,前天也是……。」
同理且堅定的提醒孩子,他不也是平安地度過上次的分離,媽媽會準時地再回來的。千萬別只是一昧地對孩子說「你長大了,要勇敢乖乖進教室啊!」,孩子是感受不到你的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