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還不會講話?爸媽要注意五件事
很多小孩超過一歲半,甚至到2歲,都還不太會說話,爸媽會開始擔心孩子的語言發展,但又覺得,孩子似乎都聽得懂,只是不說,到底有没有關係?
其實,這種晚開口、語言晚熟孩子,被統稱為「遲語兒(late talker)」。「遲語兒」指的是孩子語言發展較落後,但沒有明顯神性病理異常,或没有不利的語言環境,有别於「語言發展遲緩」。但是,表達能力落後,是兒童2歲後,該被注意的發展問題。
家有「遲語兒」,父母該留心三種發展結果
1. 到4、5歲後要趕上正常語言發展:
他們在四、五歲時,可能就會發展出正常的語言技巧,因此勉強可以用大雞晚啼來形容,不過幾個長期研究還是發現,他的語言功能儘管符合期待標準,但和同齡一般孩子相較起來,仍有些差距。。
2. 不能光看字彙,句型落後要注意:
通常在詞彙的發展,用語言加以定義、解釋和描述等方面進步較快,但在句法、音韻和述說能力,就易有落後的現象。
3. 表達障礙可能持續到小學:
大約四歲左右,就比較能區分出來,孩子究竟是單純遲語兒,還是會落於語言遲緩,有研究指出,大約5個遲語兒中,就有一個到了小學持續會有語言問題。
兩歲遲語兒,影響不只是表達
近年有不少的研究在探討「遲語兒」,除了表達詞彙量以外的影響,發現兩歲時的遲語兒,有以下狀況的風險較高:
1. 對於新詞彙的學習較慢
2. 未來閱讀能力較弱
3. 未來數學表現較弱
4. 情緒管控較差
因此,對於遲語兒(慢說話的孩子)的爸媽,下列五件事應注意:
1. 別抱著再看看的想法:
「等看看取向(wait and see approach)」的持續追蹤策略,很可能會讓日後出現語言障礙的遲語兒,錯過語言介入效用較高的敏感時期。
2. 「遲語兒」不是大雞晚啼:
「遲語兒」是大雞晚啼這樣的概念已經過時,因為他們就算後來語言發展有達標準,但在語言測驗中的不同向度,與一般兒童可能還是有差異,甚至影響小學時的學習。
3. 遲語兒影響的不只是說話:
遲語兒面臨的不只是早期的人際、社會互動問題,更可能擴大至學習的層面,造成閱讀、書寫和學業困難,當這兩方面交互作用的結果,勢必將會全面影響其自我概念、自信心、及生活適應等。
4. 未必要因此提早上幼兒園:
很多人認為,去上幼稚園,有很多小朋友,自然就會學說話了,其實這對於表達能力還沒有很好的幼兒,是會產生很大的焦慮與壓力的,再加上遲語兒通常較被動、社會互動技巧弱、共同注意力較差,不利學習,因此想要光靠上學,孩子就能自我學習語言,效果有限。
5. 遲語兒個別差異大:
網路上有許多教孩子說話的方法,但很可惜,未必適用遲語兒,因為他們先天大腦處理語言學習的部分,與一般兒童不同,再加上不同孩子,引導方式就會不同,因此應盡早接受專業評估,學習適合孩子的語言引導方式。
依據「語言稟賦範疇(language endowment spectrum)」,語言發展分類應包括語言障礙、語言正常及語言晚熟,也就是遲語兒,遲語兒不能算是一個診斷,只能算是一個狀態。對於遲語兒,建議早評估、早介入或密集的追蹤評估,主要照顧者依照專業的評估建議,在家引導孩子語言表達,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在對孩子比較輕鬆無壓力的氛圍下,孩子的語言成長會更進步。
延伸閱讀:
#語言發展 #遲緩 #發展 #說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