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孩子小時愈難搞,未來的社會成就及收入愈高
3歲的固執小孩,要增加團體經驗
孩子到了3歲以後,已經不再是需要處處呵護的強褓嬰兒,這個時期正是孩子開始發展團體概念的最好時機。

爸媽可以提供3歲幼兒多一點加入團體的機會,從團體遊戲中,他們能觀察、模仿其他幼兒的行為。
例如當其他孩子在玩搭火車時,孩子可以觀察到火車遊戲的規則──「手要搭著前面的人的肩膀,亂跑的話就不能過山洞了。」透過這樣的練習,當孩子進入一個新的團體時,便很快能夠了解狀況,適應力也就越強。
4歲的固執小孩,最需要明確的教養指令
4歲是孩子從他律進化到自律的一個分界點,4歲以前的孩子經常需要爸媽提醒哪些事情不可以、不能做,父母總得費心訂定許多管教上的教條。
而面對事事需要人擔心的孩子時,父母經常脫口而出「你怎麼這麼壞!」這樣的語言在孩子聽來,並無法了解實際上做哪些行為才是正確的。
因此爸媽應給予簡單、明確的教養指令,4歲幼兒「停、看、聽」的能力會大幅增加,即孩子的衝動控制能力、情緒控管能力都會提升,已經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也了解當自己做出哪些行為時會遭受到讚賞及處罰。
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應嘗試漸漸放手,如吃飯、盥洗、如廁等基本生活常規,都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一次,再讓他們自己練習動手做。
如果孩子已經到了自律期,父母仍嚴格管教,凡事都要替孩子做好,不給他們練習的機會,那麼孩子不僅日後無法發揮獨立思考的能力,屆時父母也會驚覺孩子凡事都要仰賴他人。
5歲的固執小孩,要加強分享、輪流、等待的能力
研究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就已經會出現分享的行為,越早讓孩子學習分享、等待、輪流等社會能力,孩子日後的團體能力會越強。
不過在引導孩子養成這些好品格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以一些「童言童語」回應,讓父母不知如何應對。
最常聽到孩子說「這是我先拿到的」或「這是我的」,面對孩子出現抗拒分享的行為時,父母可別以小氣鬼等負面語言揶揄孩子,而是應營造出能讓孩子練習分享的環境,例如在二寶洗澡時,向大寶借肥皂、浴盆等對他們比較無關緊要的物品,並不斷鼓勵他們分享的行為。
許多父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孩子為何總是不守規矩?」。在要求孩子守規矩之前,父母應先思考自己訂下的規矩是否合理。
其實孩子的好品格必須從小地方開始做起,父母也應把握自己的教養原則,若時而放縱時而嚴厲,孩子可能會不理解究竟哪些情況是不正確的。
而在培養品格力的過程中,家長要記得把握「營造環境、以身作則、具體示範、主動說明、規則簡單」的基本原則,才能成功讓孩子領會並實踐優良的好品格。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