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愛告狀,行為背後的四個原因
共同作者:柯佳芬
「吼!媽媽~弟弟又把我的玩具弄壞了!」
「媽媽~姐姐都不跟我玩!」
家裡此起彼落的告狀聲搞得媽媽一個頭兩個大!不處理,擔心孩子起衝突沒完沒了,處理了,不是被告狀的說告狀的「愛打小報告」,就是告狀的跟被告狀的都不滿意結果。
如果孩子在學校常常愛告狀,也會擔心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爸媽要瞭解!告狀背後的行為訊息
1.剛建立「是非」的概念
孩子開始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規則,大人也時常透過讚美或制止來教導是非觀念,對孩子而言,規定就是規定,沒有彈性可言,因此當別人做出違反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時,自然就會出現告狀的行為了。
2.得到大人的注意、認同
孩子單純地認為「別人不對代表我是對的」,又或者如果之前自己不小心犯錯而被處罰,孩子也會透過打小報告想拉低對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3.測試大人的規則、底線
「媽媽!弟弟又去拿冰箱的布丁吃了!」明明自己也很想吃,只是怕做了會遭到懲處,先說弟弟做了,試看看媽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媽媽沒有責備或處罰弟弟,表示這件事是可以做的,如果媽媽生氣了,孩子就會知道這件事不能做,但自己又不會受罰。
4.想要「控制」其他人,當小霸王
「你再不XXX我就跟爸爸說!」其他孩子聽到這句話起初都會心生恐懼,如果犯的錯來不及修正,可能會透過條件交換來拜託對方不要告狀,準備要告狀的孩子這時就會覺得自己握有某種程度的「權力」。
5.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上次你去跟媽媽告狀,這次被我逮到你犯錯,我也要去跟媽媽說!」如果前一次孩子告狀的狀況沒有處理好,很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惡性循環喔!
NG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人際
1.交付「風紀股長」的使命給孩子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