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指甲」,其實是一種生理及心理暗示
你的孩子現在或曾經會咬指甲、吸手指嗎?其實這是兒童時期常見的習慣,通常是用來讓自己感到舒適愉悅、減壓,甚至也被認為是一種衝動控制異常的行為。
孩子咬指甲,是因為有壓力?
嬰兒時期把手放在嘴裡是很自然的反射,接著過了口腔期(2歲左右),就不該會再有常把手放到嘴裡的行為。
咬指甲的行為通常在3~4歲時開始出現,隨著年紀增長逐漸增加,到青少年時期達到高峰,接著逐漸減少。
根據研究發現,7~10歲的兒童有28%~33%有咬指甲的行為,19%~29%的成人有咬指甲的習慣。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咬指甲、吸手指看似只是美觀的問題,但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習慣會讓大量的細菌進入人體,尤其是咬指甲,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下頷關節疼痛或牙齒咬合問題,因此值得重視。
孩子為何會咬指甲呢?
傳統認為咬指甲是由於孩子感到焦慮和有壓力,但研究發現,這不是主要的原因。
目前推測孩子咬指甲的主要原因:
一、活動量不夠多
二、感覺統合異常
三、無聊或正在處理困難的事情而需要打起精神
甚至也有學者推測成人時期的吸菸或咀嚼口香糖習慣,和兒童時期咬指甲是有關連的。當然孩童也可能會從家中遺傳,或透過觀察父母或兄弟姊妹,進而學習他們的咬指甲行為。
如何幫助孩子改善咬指甲?
根據2014年Zawoyski等人的研究,提供觸覺和口腔的刺激,能有效地減少咬指甲的行為。詳細的做法如下:
(1)轉移注意力:
使用忽略的方法,鼓勵他從事其他活動。例如:雙手操作的遊戲,特別是黏土、玩沙、攀爬或其他雙手操作的組裝積木等。
(2)提醒孩子在情境下做適當的行為:
當孩子具備以上會咬指甲的因素時,就會慢慢養成一個不太好的習慣。當他慣性做此動作,但其實會讓孩子在外面不小心誤食髒東西或細菌,不太雅觀的動作也會吸引旁人注目,讓孩童得知在公共場合哪些動作合宜,提醒孩子注意禮貌,收斂行為並予以停止,即早中斷習慣最好。
(3)與孩子一同思考解決辦法:
和孩童共同討論目前認為困難的事情或難以解決的事情是什麼,並想辦法一同解決,父母該提供的是引導孩子去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直接告訴他辦法,這樣才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4)增加孩子的活動量:
6歲以下的兒童每天應該要有一小時的大肢體活動時間。
(5)給予充分的感覺刺激:
使用觸覺刷,尤其是刷指尖,因為感覺統合中觸覺和本體覺刺激較少,會使孩童想尋求其他刺激。另外多一些精細的操作活動,例如撕貼畫、摳貼圓點點貼紙、小積木、有阻力的感覺統合黏土等。
(6)增加孩子衝動控制能力:
多玩與衝動控制相關的遊戲,例如類似撲克牌遊戲的「心臟病」、一二三木頭人、老鷹抓小雞、紅綠燈等。
(7)主動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多給予孩子被愛和被關懷的情感,並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玩耍,可以從幫孩子找固定友善玩伴開始。
(8)保持修剪和清潔指甲:
鼓勵孩童玩戶外後,要去洗手,並提醒指甲間的縫隙也要清洗。
(9)讓孩子了解壞處:
咬指甲會有哪些健康上面的危險,甚至可以用圖片讓他了解。
使用替代方法避免孩子咬指甲,比如在看電視或坐車時,在這些時間可以戴手套。真的不行再使用防咬指甲塗液。但這是相當暫時的方法,研究發現孩子可能會因此衍生出其他替代情緒的行為。
(10)給予正強化的鼓勵:
跟孩童解說,知道難放棄咬指甲,但父母對你有信心,能做到這一點。孩童沒有在咬指甲時,給予稱讚、 提供獎勵,如在日曆上的每一天,不咬指甲,就可以給予東西,像是貼紙……。
*天才領袖小叮嚀
對成人和兒童來說,這是非常難以戒斷的壞習慣,咬指甲的行為因為相當引人注意,因此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人際社交。如果孩子就是難以控制此行為,接著就會有壓力,感到焦慮而產生其他負面情緒或行為了。
因此想要改善孩子咬指甲,父母應給予上述相關的正向策略,避免打罵孩子,因為研究發現你什麼都不做的效果,還比打罵策略來的好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