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講不聽、規矩教不動?分齡教養策略!
網路媽媽常問「大家都說,孩子要嘗到後果,才會改變,但我罵也罵了,罰也罰了,也好好講道理的,為何就是沒用?」這其中很大一個關鍵就是,爸媽把「後果」和「懲罰」搞混了。
一般常說的「後果」,指的是「自然後果」,例如孩子老是忘了帶作業、便當盒,就讓孩子受到一次想辦法借餐具吃飯的後果,下次就比較不會忘記。
但,生活中很多事,是無法用自然後果的,例如小孩在馬路上走都用衝的,講不聽,這種有危險的情形,不可能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另外,不寫功課,現在也很難用自然後果,因為老師也不能罰不能打,只能請孩子補寫,孩子不覺得這樣的自然後果有什麼,行為自然也不會改變。因此大人就會轉變「後果」為「懲罰」,例如不寫功課就罰你一星期不能看電視。
正向教養的作者Jane Nelsen博士認為,利用懲罰來教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四個R的改變:
1. 憎恨(Resentment):不公平!我無法信任大人。
2. 報復(Revenge):現在你們是贏了,但總有一天我會討回來。
3. 叛逆(Rebellion):我會證明給你們看,我不需要照你們的話做。
4. 退縮(Retreat):我下次就要讓你們抓不到(偷偷摸摸),或者是,我就是一個壞小孩(削弱自尊)。
「後果」要不能變「懲罰」,就要符合下列四個R的原則:
1. 相關(Related):行為和後果之間是有關連性的。
2. 尊重(Respectful):結果不帶有歸咎、羞辱或痛苦,應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執行,尊重每個有關的大人或小孩。
3. 合理(Reasonable):不論從大人或小孩的角度來看,都是合理的。
4. 事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讓孩子有機會知道如果他是選擇某種行為的話,就會發生什麼事。
以上四個條件均滿足,就是所謂的「邏輯後果」,缺一不可。
孩子講不聽,爸媽必知分齡教法
儘管如此,不同年齡的孩子,在教養的過程,還是要依照孩子的心智發展不同,而有不太一樣的方式:
1~2歲規矩聽不懂,怎麼教?
這個年紀對於語言的理解相當有限,他們正在探索這個社會,還在建立什麼是好行為、什麼是不對的行為,因此對於這年紀愛亂跑、愛碰危險的物品、愛亂哭、愛亂丟……等,爸爸媽媽可以這麼引導:
● 動作示範:
這個年紀還不知道如何做適當的表達,例如想摸摸小朋友,卻變成一掌推開,因此大人需要直接引導。例如會打大人臉的小孩,爸媽可以帶著孩子的手輕輕摸,告訴孩子這是摸摸,摸摸好舒服,好喜歡。
● 帶孩子離開該情境:
這年紀就是愛探索,告訴他插頭危險、熱水瓶危險,孩子就是想碰,以如此低幼的年紀,與其一直說道理,然後小孩失控,倒不如盡量遠離這些情境,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 讚美好行為:
這年紀靠的就是大人的反應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想要孩子有更多好行為,例如收玩具,記得在孩子有好表現時,多針對該行為誇獎。
●忽略小的不適當行為:
這年紀小孩會用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注意力,例如打頭、撞頭、亂丟東西、小哭鬧等,如果還算安全,就別跟孩子糾結在這些行為本身,而是轉移注意力,找替代行為,建立專屬互動遊戲,例如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這樣下次孩子失去安全感或想吸引注意力時,就會想到這個遊戲,因為玩這個時,媽媽跟我都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