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打招呼,不是爸媽沒在教,是社交技巧要分齡引導
1∼2歲
◆ 懂得表現親密,會向兄弟姊妹、親人、寵物、玩具表示關愛。
◆ 展現幽默,會逗大人笑。
◆ 喜歡社交,注意傾聽大人談話並模倣。
◆ 用一些舉動引起大人注意,如拍你、甚至咬、做不應該做的事。
◆ 任何事都想插一腳,以他為中心,較自我。
◆ 喜歡牽著大人的手,甚至老是討抱,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 能辨別簡單的圖片或人物表情,例如笑笑和哭哭。
2∼3 歲
◆ 學習分享,通常會由輪流開始,但仍屬困難。
◆ 想獨立,但又會尋求大人的認可與讚美。
◆ 容易因反抗權威而發脾氣、表現敵意。
◆ 從一兩歲前的獨自遊戲進入平行遊戲階段,孩子一起玩時,雖是各玩各的東西,但會逐漸注意到彼此,甚至有些模仿。
◆ 能辨別更複雜的人物表情,例如喜怒哀樂。且開始會知道產生情緒的原因,例如寶寶哭哭是因為肚子餓。
5個居家親子小遊戲,提昇孩子社交力
研究證實,與父母互動越多的寶寶,小腦袋瓜會越聰明唷!以下小遊戲,爸爸媽媽陪孩子一起玩吧!
1. 和一起寶貝玩鏡子遊戲
► 玩法一:帶著寶寶認識不同表情,例如扮鬼臉、擠眉弄眼,記得表情越誇張越好,也可以同時告訴寶寶一些有關表情的字眼,例如「娃娃笑瞇瞇」、「媽媽哭哭臉喔」。
► 玩法二:讓寶寶在鏡子前面穿衣整裝,觀察鏡子裡的自己。帶著寶寶看看鏡中的模樣,玩問答遊戲。例如,指著寶寶的鼻子問:「這是誰的小鼻子呀?」
2. 和孩子互動時,音調多加變化,生氣可以低沉,開心可以高昂,讓孩子能清楚分辨情緒變化。
3. 給予不同的環境刺激,多外出接觸大自然、親子館,和其他孩子互動。較怕生、適應較長的孩子,爸爸媽媽應從小團體開始,別急著「推」孩子去互動,讓孩子多觀察,爸爸媽媽從旁講解。
4. 跟孩子去互動,讓孩子多觀察,爸爸媽媽從旁講解。如果孩子的遊戲相當制式化,不易改變,也不看爸爸媽媽怎麼玩,可以試著模仿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的遊戲方式,從中切入孩子的遊戲。
5. 親子共讀:透過讀繪本的方式,練習孩子觀察書中的細節及故事發展,家長也可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確認孩子的狀況(你覺得兔子發生甚麼事了?兔子跟烏龜是好朋友嗎?為什麼?小英哭了,是為什麼呢?),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看書時會掉進看字念的陷阱,其實四五歲前繪本共讀,帶著孩子看圖說故事比較重要唷!
6. 親子一起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五官(鼻子、眼睛、嘴巴……)、肢體模仿,配合著音樂更好,例如唱著頭兒肩膀膝腳趾的歌,並跟著做動作。
7. 假扮遊戲:扮家家酒、角色扮演(亦可從繪本的故事內容中,選擇扮演的角色,家長甚至可以選擇孩子較易遇到或不喜歡的情境來做扮演,例如:看醫生打針、剪頭髮、看牙醫、上幼稚園、去公園玩等)
8. 透過收玩具的過程中建立眼神的接觸。(首先可先建立收東西的行為模式,進而必須有眼神接觸才可放手給孩子玩具放置籃子中)。甚至在收拾的過程中可以放入不符合情境的物品,看孩子是否有注意到。
9. 玩比手畫腳遊戲,這樣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豐富的肢體表情,也可以讓孩子不用透過語言,就能了解他人的想法,這對心智解讀能力的培養和同理心的建立相當重要。
10. 藉由大動作練習視覺專注:丟接球、拍氣球、踢足球、追泡泡或雙手拍泡泡等,有助於社交活動進行時的持久。
#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多陪伴擁抱,多觀察孩子、跟孩子互動!別因為想培養孩子早點獨立,學齡前就積極減少擁抱和陪伴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