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打招呼,不是爸媽沒在教,是社交技巧要分齡引導
不打招呼,就是媽媽沒在教?
我很常被家長問到「孩子不打招呼」這個問題,這實在是跟父母有沒有在教,沒甚麼太大的關係,3個心態要注意:
1. 說人家沒在教的,通常都是理論育兒派(覺得天底下每個孩子都該有禮貌),或不懂眼前這個孩子的氣質。當然也有可能是跟孩子玩不起來,而下不了台階說的話。
2. 爸媽聽到別人說沒在教,千萬別馬上把不打招呼跟沒有禮貌畫上等號,守規矩就是一種禮貌,不亂跑就是一種禮貌,不吵鬧也是一種禮貌,不是只有打招呼,自己身體力行先打招呼最重要。
3. 有些孩子很氣一直被要求打招呼這件事,一來他沒準備好,二來他不見得每個對象都這麼喜歡,最後,你用強迫的方式,會讓他更反感,於是他就更不想照著做。
你聽過我說語言力、認知力、動作力,當然每個孩子也都有自己的社交力發展,這是「平時」培養而不是「臨時」培養的,趕鴨子上架,實在不是好方法,可以看看這些技巧。
社交力,先從「分享」行為開始
很多孩子,東西一拿到手,就是他的。該不該教分享?爸媽傷透腦筋,也不知道怎麼教?這樣算是有社交障礙嗎?以後進幼稚園該怎麼辦?
提到孩子的社交及人際的困難,許多人會想到的是泛自閉症,但其實很多孩子,是正處於不懂分享的年齡,或經驗太少,導致跟其他孩子總是玩沒兩下,就弄得別人很生氣。其實,強迫分享不對,但都不訓練也不對。分享跟孩子的遊戲行為發展有關,一般發展里程碑的進程是從單獨遊戲(世界我最大),到孩子會平行遊戲(你有甚麼我就要甚麼),到孩子可以共同遊戲(我們一起更好玩)。而一起玩,通常會在2歲到2歲半以後才出來,所以太早練,不自然,而太晚開始,則會影響社交。
「孩子到公園怎麼就是看同儕玩,自己都不玩!」、「在親子館裡,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怎麼我的孩子就是在旁邊自己玩,不想過去!」、「孩子都只黏我,要我陪才要過去和小朋友互動!」現在的家庭都生得少,或者親朋好友生育的年齡有些落差,變得孩子有固定玩伴的情況不多,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和大人互動要遠比孩子和孩子互動來得容易多了,不見得是語言問題,而是大人和孩子互動時,自然就會變化語調,豐富臉上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大人也能隨著孩子的反應去調整自己的反應。但孩子是沒有辦法的,如此要去理解對方孩子的意圖和行為就會更困難,對於氣質上較易焦慮或小心的孩子,也就更加被動。
了解孩子的社交發展,才能對症下藥
你以為0∼3歲的孩子只能被動地等待他人來照顧與關懷嗎?即使是初生的嬰兒,也早就準備好與人互動,主動地尋求回應囉!可是發展到後面,竟然變成不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是如何呢?
0∼1 歲
◆ 喜歡注視人臉、聽人說話的聲音。
◆ 對柔和聲音的感官刺激會以微笑回應。
◆ 能辨識出爸爸媽媽的聲音。
◆ 對輕拍、撫摸等親密接觸會立即回應。
◆ 喜歡被人逗,和人玩。
◆ 對他人情緒較敏感,特別是主要照顧者和寶寶,別人哭自己也會哭。
◆ 對母親的依賴會逐漸加深,在六個月起逐漸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一歲時是高峰,直到一歲半左右)。
◆ 六、七個月大起會對陌生的人或地方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