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同理心,也要教孩子同情心
情商教育=同理心教育+同情心教育
6歲的奇奇,看到弟弟跌倒,居然在笑;看到昆蟲就想要把牠踩死,一直去捉弄小貓小狗,自以為有趣;看到同學考不好,竟然笑說「你怎麼連這種題目都錯,好好笑」。這令媽媽很頭痛,也很疑惑,明明奇奇也是一個挺貼心的小孩,看到媽媽難過時,會來安慰媽媽,看卡通也經常跟著主角一起哭,但怎麼會這麼無情呢?
這是因為「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不一樣的。
「同理心」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感同身受」,所以看到人家哭,你也會想哭。而「同情心」呢?同情心是建立於理解這個不幸的狀態,或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而進一步讓我們去作出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r),例如分享、幫助。
因此,在同理心教育時,我們會教導孩子要站在他人的立場想,所以我們會帶孩子認識他人的狀態與意圖,透過繪本引導,及角色扮演,讓孩子更有感同身受的能力。
而同情心教育呢?除了教孩子辨識他人的情緒狀態外,還要教導孩子該有的反應,進一步讓孩子理解,你的行為會造成他人的情緒反應。
以孩子不問就拿走朋友的玩具為例,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教,「你怎麼可以沒經過小華同意,就拿走小華的玩具,如果換成小華沒問你,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你有甚麼感覺,你喜歡這樣嗎?」
如果停留到這個層級,比較偏重是同理心的引導。
但如果媽媽是這麼說,「你怎麼可以沒經過小華同意,就拿走小華的玩具,如果換成小華沒問你,就把你的玩具拿走,你是不是會覺得很難過,因為你會一直找不到玩具,甚至可能還會被媽媽罵,這樣好可憐,對不對?」去引導孩子察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這就是將同情心含括進來的教育方式。
你都是怎麼引導的呢?其實上述兩種說話方式是可以合併的,也就是將同理心及同情心教育融合在一起,這就是真正做到情商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