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度害羞、不敢嘗試,可能是社交焦慮!

兩三歲的孩子,家長已經開始會帶出去玩或去上些課程,發現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樣,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觀察適應期,到陌生環境比較黏人,甚至躲在家長身後偷看,但明明在家裡話就很多。一開始以為是因為以前比較少帶出門,但似乎現在常去上不同的課程後,依舊如此,爸媽不禁要問,這究竟是孩子本身的氣質,還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呢?
關於幼兒社交焦慮的原因,其實目前還不清楚,但研究認為和基因及主要照顧者(媽媽)的社交行為反應有關。因為幼兒的社會互動反應多會參考照顧者,例如照顧者在對陌生人是帶有焦慮緊張的情緒,儘管沒有說出口,幼兒依舊感受的到,且會參照。若是幼兒本來就帶有社會焦慮的基因,而環境中照顧者的教養方式又是比較一板一眼、有規矩、比較多規範、控制的,幼兒社交焦慮的狀況就會更明顯。
◎幼兒有 #社交焦慮 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包括:
.容易出現害怕、恐懼
.明顯不喜歡作息或規律改變
.對聲音或觸覺較敏感
.很不喜歡髒的感覺
.要很長的時間孩子才會反應
.挑食
.對陌生人很害羞、不信任
.會不斷關注父母(主要照顧者)
.睡眠問題
★對於這類的孩子,家長要掌握幾個原則:
1. 別把目光放在他身上:
孩子不願打招呼,不願做出反應不勉強,不要過度關注在孩子身上,越關注孩子越焦慮
2. 讚美微小的進步:
當孩子有成功敞開心房,跨出一步,就該給予鼓勵,例如孩子願意對陌生人說「謝謝」,就該讚美孩子「你好棒,你有說謝謝,你看阿姨聽到你說謝謝,她也好開心,對不對」。
3. 別在公開場合討論他:
這類的孩子其實認知能力都有一定的程度,對於語言可能會過度解讀,因此儘管你沒有批評,孩子聽起來也會覺得你在說他,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現是符合大人的期待,因此孩子會更顯得沒自信,而大人所看到的就是,「你看,她明明就會說/做,但就是一直待在那邊不說/做,都要等好久才要反應」,其實這是因為孩子很焦慮–「怕錯」。
4. 示範互動給孩子看:
包括有良好的社交行為,如果爸爸媽媽其實也不太喜歡陌生人,那就讓從爸爸媽媽的同事或朋友開始,讓孩子能參照大人的社交方式。
5. 提早幫他找固定玩伴:
這類孩子本來就很小心謹慎了,所以在引導時,別再讓孩子感覺這世界甚麼都很危險很恐怖,在安全的狀況下,鼓勵孩子去嘗試。此外,幫孩子找固定玩伴,孩子也會觀察同儕的反應,累積社交互動的正向經驗。
6. 讀情境故事刺激模仿:
不是只有光閱讀書本內容,帶著孩子觀察書中人物的動作、表情、意圖,甚至親子一起假裝書中的人物把故事演出來,都是增加孩子對情境理解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心智解讀能力,這會幫助孩子更快適應一個環境。
此外,多和孩子對話,用說的寫日記,內容包括你們今天去做了甚麼、看了甚麼、感覺怎麼樣、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感覺甚麼時候也有過……,增加孩子對情感的表達能力,也有助於孩子建立社交的自信。
#社交互動 #自信 #慢熱 #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