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教養没原則,是害他,不是愛他~
有一次有位媽媽問我:「家裡的大人都會在飯前偷塞零食給小孩吃,被抓到就說有什麼關係,對小孩不必這麼嚴格。真不知道怎麼溝通!」
我聽完就問媽媽:「那你的孩子會不會很喜歡挑戰大人底限呢?」媽媽說:「老師,你怎麼知道!脾氣常常又魯又歡,很多事都在挑戰父母的耐心!」
我搖搖頭說:「這些行為是被教出來的!這其實不是零食問題,而是原則問題。孩子從飯前被塞零食當中,學到了三件事「教養不一致」、「規定可以被破壞」、「偷偷來不被發現就好」。久而久之,孩子會更喜歡親近破壞原則的人。」
現在孩子都很聰明,隨時隨地都在觀察大人,如果孩子常過度挑戰大人底限,就要反思教養原則有沒有輕易被破壞!
挑戰底限常成功的孩子,最容易得公主病、王子病
再舉一個例子,公園裡,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在亂跑,不斷的吼叫,你再亂跑就被壞人抓走、你再亂跑我就不要帶你出來玩。孩子連看都不看媽一眼,繼續為所欲為。最後,媽媽說,我數到三,給我停下來,不然就去罰站。孩子似乎動作有變慢了,但依舊調皮搗蛋,也不見媽媽帶他去處罰。這就是我說的,做不到的處罰,不要輕易說出口;說出口的處罰,就不能隨便說說。因為,孩子都會聽進去,我們的底限不清楚,反而是造成他們挑戰越來越大底限的兇手。
很多人問我,要是我怎麼處理?
我說,我也常遇到啊~但我在第一次他作亂時,我就會蹲下來嚴肅的對他說:「路上車很多,很危險,再亂跑我們就罰站不向前走,我沒有跟你開玩笑!」
如果孩子還繼續,我絕對是說到做到的爸爸,不然你就會淪落為「隨便說說的爸爸」。
為何孩子都只聽老師的?
妳們都問我說,孩子為什麼都聽老師的,不聽爸媽的,其實還有一個秘密,那就是老師會「先傾聽,再責罵」,而對自己的孩子會習慣「先責罵再聽」。這兩個順序一但顛倒,天差地別,後者有四個很不好的影響:
1. 自責的能力發展不出來
孩子覺得反正都會先被罵,於是自責及自我檢討的能力變很弱。
2. 孩子升高防衛機制,更不聽
先被罵了,孩子可能會有幾個心理防衛機制,那就是「反正沒有反駁的機會,而且怎麼講大人都覺得是我在狡辯,於是我更生氣不溝通,讓你問不出個所以然我為何這麼做,這就是我的抗議」。
3. 教不到同理心
先開罵了,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在乎的是我沒有守規矩,我沒有符合你的期待」,而不是「你在乎的是我的感受」,而不是「從我的立場,了解我的做法」。這樣怎麼可能教出孩子的同理心?都先罵了,不就是大人也沒有先同理?(註:同理並不是原諒)。
4. 讓孩子模仿先動情緒
有沒有發現,凡事先開罵,孩子學習模仿的很快,一下子就把指責別人(或弟妹),學的唯妙唯俏;但要養成孩子,先聽再批評的能力,卻要很久很久,甚至有些孩子長大了還不會。
孩子不斷挑戰底限?動怒你就輸了
很多爸媽告訴我,孩子很愛唱反調、挑戰父母底限,愈要他不要做那件事他就愈故意,叫他不要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就偏偏要跳,而且還愈跳愈起勁;或是叫孩子在椅子上坐好準備吃晚餐,孩子就故意跑得遠遠的;叫孩子不要說某些難聽的話,還故意多說四五次。怎麼罵都沒用,把爸媽氣的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