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歲半後少坐推車,才不會影響大動作發展
肌肉張力vs.肌肉耐力
肌肉耐力是指「一組肌肉維持某個姿勢或動作的時間可以持續多久」,就像賽跑中的「長跑」一樣;而肌肉張力則是受到中樞神經大腦的影響。
有點類似「短跑」,有些人天生就跑得快,不太需要經過大量訓練獲得這個能力,但有些孩子的確需要一些外界的環境刺激來促成。
如果張力正常但耐力不好,就是因為太懶惰、缺乏鍛練,例如: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也有部分的人天生張力就不好,他們多半耐力也不佳,因為天生肌肉就是軟趴趴,也就更不愛動了。無論孩子的張力好不好,父母都應該增加其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肌肉的耐力,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得更好。
肌張不足的影響
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很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骨刺…等骨骼問題,產生「莫名其妙」的疼痛,這時很多家長會猜測:「這只是成長痛」,忽略肌肉張力不足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使得狀況更加嚴重。
長久下來,肌肉張力不足還可能導致姿勢不良、視力不良(因為姿勢不良而產生的斜視),在運動方面,孩子大動作的協調能力也會不佳(如:跳舞跳不好、跳不久、容易累),這些狀況都會引發學習上的問題。
從0歲起,Check寶寶的肌肉張力
許多爸比媽咪都是在孩子進入學齡後,透過老師的提醒,得知孩子有姿勢不良、體能表現落後…等狀況,才發現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然而,其實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觀察!
事實上,1歲前是觀察孩子未來是否發展成「低肌張」的重要時期,從寶寶翻身、學坐、學爬、走路…等動作發展中就可以大概預測。
因為肌肉張力較低往往會連帶使得孩子的動作發展偏慢,學趴的時候,會發現他圓滾滾的身軀撐不起來,要爬的時候好像沒什麼力氣,整個攤在地面難以移動,或是由趴轉變成蹲姿或站姿的過程,也會顯得比較笨重。
提升肌張的3種活動
孩子在0~3歲正處於神經生長的黃金時期,這時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活動刺激,尤其是前庭平衡覺的刺激,王宏哲老師指出,有3種活動最能提升孩子的肌肉張力:
1.有速度的活動
例如,騎腳踏車、玩溜滑梯這類有速度的活動,能夠刺激內耳的感官受器,傳到大腦裡,再影響肌肉,其他像是帶孩子到兒童樂園裡玩咖啡杯、旋轉木馬…等,都能提供前庭平衡覺的刺激。
2.有方向變換性的活動
很多家長在寶寶嬰幼兒時期擔心所謂的「搖晃症候群」,所有遊戲都強調不搖、不晃、不要忽上忽下,以為這麼做對寶寶最好。其實剛好相反,因為適度搖晃可以刺激內耳裡的前庭平衡系統,使肌肉保持在正常的張力範圍裡,而缺乏這種刺激很有可能造成後天的肌肉張力不足。
因此,溫柔地抱著寶寶轉一圈、上上下下都是可行的,搖籃對孩子也很有幫助,爸比媽咪千萬不要因為坊間的不正確資訊而使寶寶缺乏這類刺激。等孩子大一點以後,盪鞦韆、跳床…等也能提供類似效果。
3.大肢體律動性活動
孩子長大以後,父母就要主動引導他們從事一些大肢體的律動,例如:唱唱跳跳,這麼做會讓內耳受器動起來,幫助前庭平衡覺整合,使肌肉張力正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