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歲半後少坐推車,才不會影響大動作發展
我自己的孩子,2歲後就很少坐推車了,因為一直坐推車,會讓孩子變的不耐走、平衡協調變差。現在很多2-4歲小孩,走沒兩下就要討抱及要坐車車,爸媽快來檢測一下:
❌1、平衡感差,經常跌倒
❌2、上下樓梯過於小心翼翼,有時候甚至不敢
❌3、怕高,沒有超過膝蓋高度也怕
❌4、跑步不協調,而且速度不夠快
❌5、過了兩歲,還不會跳
❌6、耐力很差,走不了多久就要抱抱
有以上的狀況嗎?不要只管到孩子會不會放手獨立走,2歲後,更要注意孩子的大動作發展,少坐推車,來看看這一篇整理。
2歲半以後盡量不坐手推車
在購買手推車時,我們往往會聽見賣場服務人員這樣說:「爸比媽咪,就買這一台吧!這台可以坐到25公斤喔!」因為25公斤已然是4〜5歲孩子的體重了,爸比媽咪或許會站在經濟效益的角度認為:「這樣很划算不是嗎?」
但是否想過,為什麼要讓孩子坐手推車坐到這麼大呢?真的有必要嗎?
研究指出,2~4歲幼兒受約制時間(嬰兒車或推車)或長時間坐著,每次不要超過1小時。事實上,孩子2歲半以後,為了避免動作發展與體耐力不佳,出外時應該盡量多走,少坐手推車。
像我自己的小孩,大概1歲半〜1歲10個月左右,我們就幾乎不太讓他坐手推車了,因為常讓寶寶坐手推車雖然對父母來說很方便,但對孩子的下肢協調、足部發展和大腦發展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因此,最好大多時候讓寶寶自己行走,你會發現他很快就會開始練習跑,真的走累、跑累時,偶爾抱著他走一小段路,還能增進親子關係,像這樣漸漸把手推車束之高閣,才是最好的做法。
孩子該動多少才夠?0~5歲身體活動量指引
「身體活動」對於0~5歲的孩子是很重要的,除了促進生長發育,也能對未來的生活習慣奠定一個基礎。0~5歲的孩子,熱愛到處探索,「活跳跳」的生活,有助於他們:
1、擁有健康的體重
2、強健骨骼與肌肉生長
3、促進平衡與動作協調發展
4、增進心智、情緒發展
5、提升學習與思考力
然而,究竟孩子該動多少才夠呢?根據澳洲0~5歲身體活動量指引,建議如下:
【0~1歲】
1、還不會爬、走時,建議每天至少有30分鐘的趴姿下活動時間(清醒時累積),在大人互動下,讓孩子動動手腳,練習伸手抓握。
2、會爬、扶走後,可以讓孩子練習爬過障礙物、扶家具走或牽手走等。
【 1~2歲】
這個年紀每天至少3小時(累積)的大肢體活動,特別是充滿能量的遊戲,例如追逐、玩球、律動、跑跳等。
【 3~5歲】
這個年紀該開始玩得有規則些,儘管每天仍至少是3小時(累積)的大肢體活動,且至少含1小時充滿能量的遊戲,其餘的時間該有結構化的活動,例如踢球要有進球得分的規則,跑步可以有賽道、避障礙、折返跑等,跳可以是跳格子、跳要遊戲或律動等。
孩子肌張力不足,可能有這些表現
許多父母在孩子7、8個月大、開始發展坐和爬的動作時會感到很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坐起來搖搖晃晃、也不愛主動爬行,甚至大一點以後,坐姿不良、坐不久、站不穩,走不遠、跑不快……等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
用白話來形容,就是「肌肉比較沒有力氣」,而在感覺統合領域裡,它的專業術語就叫作「肌肉張力不足」或「低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是什麼?
「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狀況下,還能讓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
人體神經組織主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而肌肉張力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調控,如果大腦的功能訊息處理不佳,甚至有結構上的問題,成長中的孩子,肌肉張力就可能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而影響姿勢維持與活動效率、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學習狀態。
適當的肌肉張力除了可以使肌肉更有效率地出力,還能夠保護骨骼,王宏哲老師解釋,因為骨骼是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支撐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而肌肉的收縮功能較佳,能夠吸收、分擔這些重量。因此肌肉張力正常、肌耐力佳的人,骨骼往往也比較健康。
然而,肌肉張力也可能因為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的因素,而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過高的張力猶如人在緊張時身體會緊繃、僵硬一般,會使寶寶活動困難,而過低的張力則如同生病時全身軟綿綿一樣,讓寶寶全身彷彿綁了千金重的鐵塊,使不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