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氣時,爸媽要知道的不是如何溝通,而是如何讓孩子冷靜!
8.去拿笑笑符咒
笑笑符咒是一種約定的訓練,平常爸媽可以讓孩子自己,在紙上畫出一張張笑臉或是讓自己開心的東西,並且跟孩子約定,如果看到笑笑符咒,就要開心的笑一笑。當孩子在情緒當中時,引導孩子看到笑笑符咒,就能想起讓自己開心的東西與心情,走出易怒的情緒。
9.找療癒小物
孩子生氣時,可以給他一個找不到出氣筒,讓孩子可以發洩。很多時候,當你看到可愛的小動物,總會有種心被軟化的感覺,頓時情緒與煩惱消失,觸感類小物則可以讓孩子實際去揉捏,也能安撫緊繃的情緒。
大腦中處理觸覺與情緒的部分,是有重疊的區域,當孩子觸覺摸到一個觸感不同的東西,滑滑的、軟綿綿的,有交互作用的影響,反而可以讓整個情緒行為變得穩定。
10.離開現場或去走路
當孩子暴怒、很生氣的時候,爸媽要教孩子懂得適時的離開讓自己生氣的環境,離開生氣的情境,因為孩子在生氣的時候,眼睛、耳朵所接觸到的都是會讓他想起生氣的事物。當遇到年紀小的孩子,爸媽更要教孩子他可以離開到哪裡去冷靜。
此外,也有研究顯示”走路”可以恢復專注力!當孩子在生氣的時候,也是一種注意力混亂的現象,大人要幫孩子找回專注力。
11.撕紙或揉紙團跟黏土
撕紙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調節壓力的一種方式。但因為撕紙的這件事情,孩子平常不常做,孩子反而會覺得很新奇、注意力會被轉移。
透過雙手的動作,其實也是在加強左右腦的溝通。
揉紙團的動作是屬於感覺統合的一種、是滿足孩子本體覺的一種方式。在用力揉捏的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壓力的釋放。
在這過程中也可以跟孩子說,你把生氣都包在裡面揉掉囉!
12.去吃東西
有些孩子生氣是因為身體裡的血糖波動過大,我們常常會聽到有孩子因為肚子餓而生氣。對有些孩子來說吃了東西以後,他的血糖可以比較平穩、情緒的波動也不會這麼大。此外,口腔在咀嚼的過程中,也能增加大腦的血氧含量,也能幫助大腦冷靜。
13.找朋友
孩子因為年紀還小,很容易現在同一件事情中,進行一些社交活動可以讓孩子的不要一直陷在情緒中。
14.去找喜歡的玩具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些孩子喜歡車子、喜歡娃娃,當孩子看到這些東西的時候,會開始聯想到開心的事物。
但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就要教育孩子,當你在生氣的時候,我可以讓你去找你喜歡的玩具,但這個是要讓你不再生氣,而不是獎勵
15.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
可以讓孩子自己跟父母討論,做什麼事情可以讓你不再生氣、可以好好冷靜下來聽爸爸媽媽說。讓孩子自己去想,在她情緒上來的時候,這件事情更能幫助他冷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