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教,5種狀況別插手
孩子會學著留意父親的暗示並對之做出反應,以獲得正面的體驗。
譬如,他發現尖叫和咯咯笑會讓父親開懷大笑並因而延長遊戲的時間;他也會留意到父親要結束遊戲的指示—「好啦,這次到此為止。」而學會如何從興奮中恢復平靜。
當孩子探索玩伴的世界時,這些技巧就會對他很有用處。和父親這樣狂野地玩鬧,讓他知道情緒激昂時,要如何閱讀其他人的暗示;他知道如何自己去想出好玩的遊戲,對別人的反應不會太安靜、也不至於過度激昂;他知道為了讓遊戲充滿趣味,要如何將情緒保持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專屬的親子互動時間,增加親密感
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更多家庭以外的活動要參與,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和他們單獨相處的時間。然而,不論孩子長到幾歲,和他們的親密交流,都會是深具意義的。
因此建議爸媽,可以試著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程表,讓自己和每一個孩子都有各自固定的獨處時間。
例如,這樣的時間可能是父親每週六送子女上音樂課時在車內共度的三十分鐘,或是母親放下手邊的家事,和孩子從事共同嗜好或運動的時光;這些最有意義的對話,也有可能是在家人一起分擔家務,如洗碗、摺衣服或除草時所發生的。
如果你瞭解孩子生活圈裡的人、事、物,包括他們的日常活動,以及他們的朋友、老師和教練的名字,你們的對話就會比較容易展開。
孩子越大,你會以為離他越遠;但我們要體認一件事:家庭生活中充滿著無數的機會,可以讓你和孩子親密交流、或是和他們漸行漸遠。
你將在許多平凡無奇的時刻裡,決定自己是要靠近孩子、還是遠離他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