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怕鬼、怕妖怪,什麼都怕的小孩該怎麼教?
婷婷很容易害怕,一看到恐龍就大哭,在家看電視時,壞人一出現,婷婷就要關掉電視,聽三隻小豬的故事,一有大野狼就嚎啕大哭,大人總是跟他說沒什麼好怕的,怎麼這麼膽小呀!其實,這些回應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會令本來就害怕的孩子更無助。
有些恐懼是天生的,例如害怕摔下、害怕大聲,因為這和生命有關,畢竟人從遙遠的祖先開始,就要偵測四周環境,準備「戰或逃」的反應,因此,像害怕蜘蛛、蛇,有科學家認為這也是天生的。
大腦中,恐懼分兩種路徑處理,一種是較低階但立即的,從感官(如聽到、看到)傳入大腦裡的杏仁核,引發恐懼反應,例如肌肉緊繃、腎上激素增加等,就像突然聽到「碰」的聲音時;而另一條高階路徑,則是傳到大腦皮質區,對這個感官訊息進行分析,如過幾秒後,你了解「碰」的聲音,原來是汽球破了,不需要害怕。因此要處理「容易害怕」,就要透過認知引導與經驗的累積。
孩子怕鬼又怕黑,爸媽該怎麼引導?
學齡前的孩子(2~6歲),因為大腦前額葉仍在發展中,更顯得容易恐懼、害怕,例如怕鬼、怕妖怪、怕紅色的燈、怕壞人、怕黑……等,有些孩子恐懼的表現甚至誇張到令人擔心。爸媽可以這麼教:
1. 鼓勵孩子說出心中的恐懼:
家長傾聽並同理孩子,孩子才會更有安全感,最好能把自己的經驗跟孩子分享。
2. 透過繪本的引導慢慢了解害怕:
坊間有不少繪本探討害怕,例如《朱莉的恐懼》《沒那麼可怕》、《小寶貝,你知道媽媽會永遠陪你嗎?》……,可以利用繪本中的方法,或者是讓孩子了解害怕的東西,原來一點都不可怕。
3. 多玩假扮遊戲:
爸媽可以改編三隻小豬的故事,也可以透過玩偶角色扮演,來演三隻小豬的故事,讓孩子發現大野狼只是一個圖片、只是一個玩偶,不但不可怕,而且還很好被欺負呢!
4. 一起找出害怕:
妖怪躲在床底下嗎?讓我們去看看有沒有。了解孩子的恐懼後,帶著孩子去看看恐懼究竟是否真的存在。
5. 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其實2~6歲的孩子還是應該多擁抱,這是一個安全感的來源,孩子才有勇氣去克服恐懼。
6. 少接觸螢幕、慎選內容:
現在有惡意的人,會在網路影片中置入不適合兒童觀賞的圖片或影片,此外2~6歲常會把現實和虛假混在一起,對於容易焦慮害怕的孩子,一定要減少。
7. 多玩刺激性的桌遊:
例如疊疊樂、超級犀牛、鱷魚牙齒或家有惡犬等桌遊,請家長樹立孩子面對恐懼的信心,陪孩子一起玩,也讓孩子學習其他人面對恐懼時的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