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不該笑他或駡他!破除恐懼,要用正向語言引導他
增加孩子勇氣的3種方法
如果孩子已經3歲以上,漸漸大了,也越來越懂事了,還是怕東怕西的,在教養上,爸媽該怎麼做呢?日常生活中也能培養孩子的勇氣嗎?我覺得有3個方法:
方法一:自我管理
在培養孩子的勇氣時,首先要先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所謂自我管理,白話一點就是「安排、照顧自己的能力」,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以及處理週遭切身相關事務的能力。
*大人一定要學會放手
在幼兒的生活自理上,家長應該扮演被動的、提示而不介入的角色,當孩子提出要求需要你幫忙,家長不該第一時間予以協助,而是在他幾經嘗試後都無法解決困難時,才出手幫忙,無論是穿衣、穿鞋,還是吃飯、如廁,協助的方式也不是收拾所有爛攤子,而是帶1步,讓他自己做後面的5步,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
*別要求完美的結果
在此階段我們重視的是「孩子能獲得經驗」,爸比媽咪不用太在意中間過程的品質如何,以吃飯為例,必須忍受一段時間孩子因為小肌肉、手眼協調尚未發展完全而吃得亂七八糟,但還是要相信孩子自然會有「自己想去把事情做好」的天性,如果可以別太在意學習過程中的不完美,就能看見孩子一直不斷向上成長的痕跡。
方法二:自我認識
由於勇氣是一種「了解自己能力並挑戰它」的意念,因此,孩子一定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才有可能產生,從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動及遊戲當中,爸比媽咪需從旁觀察孩子。
因為「自我概念」的重要來源其實來自於別人的回饋,如果父母能發覺孩子的優勢,告訴他:「我發現你有一些地方很棒!」,並且帶他做一些自我覺察和討論,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帶領孩子覺察自己的優點
在陪伴孩子進行一些實際活動的同時觀察孩子的表現,並且主動問問孩子:「你有沒有發現你有哪些地方很厲害?」因為有些孩子會拿自己的能力跟哥哥姐姐或大人比較,容易覺得自己不如人,此時父母也要教導他「每個人厲害的地方都不一樣」以及「厲不厲害不見得定義在具體的成就上」的觀念,例如:「我覺得你很有禮貌,講話都會看別人的眼睛,也很會問問題,我覺得這也是超棒的。」
方法三:幫孩子建立自信
勇氣對於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勇氣的孩子樂於挑戰新事物,不會說:「能不能最後一個再輪到我?」;有勇氣的孩子不會中途退縮,不會一碰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如何才能獲得勇氣?勇氣與自信息息相關!
*有自信就有勇氣
自信心與先天及後天因素都有關係,先天氣質「趨避性」偏向「避」的孩子,個性較為退縮、膽小、沒有信心;而後天方面,週遭的其他人太過強勢,例如:哥哥姐姐太優秀、爸爸媽媽的要求很高…等等,孩子也會因為感覺自己永遠達不到標準而缺乏自信。
孩子有沒有自信,其實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來,包括:講話的方式、姿勢、與人的應對…等,沒有自信的孩子表現出來的經常是垂頭喪氣、彎腰駝背、沒精神、無法專注,反應較慢…等現象。
*提供示範,多試幾次
低自信、缺乏勇氣的孩子,需要別人提供示範,例如:有些孩子連坐「碰碰車」都不敢,因為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好車子,家人苦口婆心地勸他嘗試都沒有用,這時就需要有人用「身教」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信心方面的保證。「如果爸爸示範不足以提升孩子的自信,就讓媽媽做給他看;如果孩子還是不敢,那麼哥哥姊姊也為他示範。一次不行,沒關係,改天再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