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手足衝突,別做三件事:不聽原因、一起處罰、強迫分享
手足吵的很兇,大人不要強迫分玩具!
家裡有手足的就知道,小孩有一個特點,就是別人手上的總是比較好!之前一個家有兩兄弟的媽媽,很生氣的問我:「到底要怎樣才能讓兄弟姊妹好好相處,搶起來跟仇人一樣!講也沒用,駡也不怕!」
其實,教養有三件事先做好,真的可以減少手足衝突:
1、手足吵架,不能不先聽原因就處罰:因為我們大人常常以結果論來訂處罰,會讓孩子覺得不公平。
2、手足吵架,不能常連坐法處罰:因為連坐法是種假公平,會讓孩子更忿忿不平
3、手足吵架,大人不要強行介入,東西全部沒收或強迫他們怎麼做:因為這樣没有訓練到他們自己解決紛爭,下次又一樣
兄弟姊妹吵架是正常,但大人錯誤的引導,會讓他們更討厭對方,快看看你做對了嗎👉👉👉
孩子心中的不平衡
手足之間常常會相互的比較也很容易就會有忌妒衝突的發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手足間的不平衡往往在家中有新成員加入時就會開始。
像是家中的老大在弟弟妹妹出生後,因為父母更需要花時間照顧出生的弟妹,常常老大心理就會開始吃醋,到了大一點還會相互比較爭吵。
例如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前,身為老大或排行較前面的孩子多是獨享玩具。當弟弟或妹妹出生、長大了,他必須學習與弟妹分享。
此時會產生「為什麼要跟他們分享?是不是爸爸媽媽對他們比較好,所以要把我的東西拿走」等念頭。
若加上大人經常對孩子說:「你是姊姊或哥哥,要照顧弟弟妹妹」,更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嫉妒或羨慕的心態,為什麼爸媽對弟弟妹妹比較好?
不過父母在有新生兒出生時可以給家中的老大一些引導,告訴他成為了哥哥或姐姐,未來這弟弟妹妹會需要你來好好照顧等正向的訊息,幫助他去接受並懂得對自己弟妹有份關愛分享,會是一項對孩子不錯的心理建設。
影響手足互動的因素
有天一個媽媽來問我,說兩歲半的弟弟,總是把哥哥的東西破壞,弄的哥哥很生氣,最後總是大打出手。
我說:「弟弟是想跟哥哥玩,只是方法不對!」媽媽非常同意,但又說:「我們不想用處罰的方式,也跟哥哥說弟弟還小不懂事,要讓弟弟,結果爭吵並沒有結束!難道這樣做不對嗎?」
我說:沒有讓孩子暢所欲言,孩子會很多話想要說。而且當然可以處罰動手的人,因為動手就是不對。
當孩子們的情緒越來越激烈時,你發現用講道理的方式,根本沒有效,當然可以隔離讓大家好好想一想,絕對不是放任他們去打一頓!
①孩子的團體社交技巧好不好
②孩子的情緒挫折能力如何
③孩子有無好的問題解決能力
④家庭中民主教養的程度
⑤親子關係的維護
孩子爭吵的當下,最讓爸媽頭疼的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時爸媽有的會採取連坐法,大家都不承認過錯,那就一起處罰。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