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挑戰大人,爸媽必學高EQ回應法!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以下是在教養上,遇到孩子挑戰語言,我認為親子間可以各退一步的做法。
常見3種挑戰語言與教養方式
1.「等一下」
▲ 爸媽可以這樣回應:「我已經給了一次機會,再等最後30秒就不等,我一定說到做到。」
孩子其實很沒有時間概念,所以孩子拖拉慢,有時他覺得並沒有讓你等很久,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塘塞。另外,其實我們在教養中,我們也常常跟孩子說「等一下」,結果卻讓孩子等很久,這也是讓孩子時間概念更模糊的做法,孩子會模仿學習起來。
2.「我不要」
▲ 爸媽可以這樣回應:「我有聽到你說不要,但大哭尖叫的方式,我無法知道你要什麼,我可以等你好好說,但我無法接受你亂生氣的不要。」
自從6、7年前開始在網路上回答教養問題起,最常被問到的就是2歲這個不要不要的年紀,我們家的老二,之前也正處於這個年紀,最近這幾個月看到網路上家長們的問題,都不禁會心一笑,怎麼全天下的兩歲小孩都差不多啊!
老是說「不要」、明明會的事情也故意耍賴要人幫忙、說了不可以做的事情偏要去做、動不動就用哭鬧的、一直都在討抱抱,有時甚至賴在地上……。沒辦法,這是孩子心智成熟的必經過程,他們想要宣示自己的獨立性,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挑戰大人,達不到目的便以哭鬧方式宣洩溝通,企圖挑戰成功,這樣的情緒行為表現會持續多久、強度有多強,端看大人們的教養態度正不正確了。
前陣子,只要不順老二的意,便是用大哭尖叫的方式,接著就是吵著要抱抱,我和太太的處理方式都是冷靜的告訴孩子,「你不哭,哭完了才有抱,哭就沒有抱。」接著大人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偶而提醒孩子「不哭就來抱,哭完了嗎?」,不禁止孩子哭,是我覺得很重要的教養原則,如果不是生理的其他原因(例如肚子餓、愛睡……),往三歲邁進,孩子哭鬧的強度和時間很快就逐日減少。
但是,在阿公阿嬤家,白天哭鬧行為卻沒有減緩,因為阿嬤認為孩子哭太久不好,所以過去都會屈服及順從,但看過我們的堅持有了一些效果,阿嬤雖然也想下定決心改變教養方法,但孩子是聰明的,「以前用哭的有用,怎麼現在會不能對付你,於是就哭得更激烈一些」,就這樣,又讓長輩們陷入另一個深淵了。
3.「為什麼?」
▲ 爸媽可以這樣回應:「這是我們共同的規定,大家都要遵守,很公平,可以問為什麼,但只回答一次,你就要自己想想看。」